今又重读《桃花源记》,特别是在魏桂军老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讲解后,比学生时代读语文课本时有了更多的感悟。我们一边聆听着魏老师的精彩讲解,一边欣赏着魏老师书写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的板书,那笔划过黑板的沙响,是知识流淌的韵律,横竖撇捺无不彰显着老师深厚的书法功底。
课后我制作了展示我们班学习该文时的小视频,全程配上了《桃花源记》文本和朗读,便于今后能够重温。
离开校园四十多载,如今又在常州老年大学国学班里再次学习了这篇千年古文,更加领略了其中蕴藏着的深远寓意,在当下读来尤为令人神往。
学后我有三点浅悟想和同修们分享:
第一,桃源非“地”是“心” 。国学讲“心安处即故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从来不是真的避世之地,而是古人面对乱世,守住内心安宁的精神象征。
第二,寻“源”即寻“真” 。渔人寻桃源,是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本真;我们读桃源,是在国学课堂里,找回“守拙归真”的士人初心——不被浮躁裹挟,保持一份纯粹。
第三,“遂迷”是清醒 。结尾“不复得路”的怅然,恰恰是最通透的点:理想的桃源不必真的找到,只要我们心中有这份“向美向善”的向往,便是对国学“修身”最好的践行。
欢迎同学们来国学班学习,让我们从心启航一起追梦吧!
(文史语言系 蔡茗霞)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