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江玉芬: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5-10-20    点击:    来源:原创

   在常州老年大学的校园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个“火红”的身影,穿梭在双子楼间进行志愿服务,活跃在学员之中答疑解惑,亮相在舞台上展现自我。她,就是校学联会主席,江玉芬。她常年致力于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正如她的一头红发所昭示的性格——热情,豪爽,温暖人心。

  是什么促使她投身慈善事业?是什么让她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她又是如何动员身边的人,一起加入慈善捐款活动中的呢?本编辑部对江玉芬主席进行了专访。

  问题一:江主席,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是此次“慈善一日捐”活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动员了惊人的社会力量,我们很想知道,您支持慈善事业的初心和动力是什么?

  江主席:我的“初心”其实非常简单,我是在一个充满尊重和友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在创业时期,我也与自己的员工和合作伙伴互相关心和帮助,坚持自己的信条:照亮他人,也重塑自我。来到老年大学后,我看到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也看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也感受到了老年大学所蕴含的巨大温暖能量。我觉得,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传递这份温暖。每当想到我们的一点付出,就可能为一个困难家庭点亮一盏灯,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希望,这种“在被需要中重塑自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根本动力。慈善对于我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

  问题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您不仅自己捐,还发动了亲朋好友,甚至将捐款链接分享到了很多工作群、活动群、外地群。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说服大家的呢?

  江主席:困难确实是有的。最大的困难不是大家没有爱心,而是大家对于悬赏捐款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有顾虑。我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我自己会先把活动的官方背景、善款流向了解清楚,然后不厌其烦地向朋友们解释,这是通过常州市慈善总会的官方平台,每一笔钱都有迹可循。其次,我不是简单地把链接扔过去,而是会分享我们‘常老大’学员参与捐款的暖心小故事,比如班里八九十岁的同学使用手机还不熟练,但是为了捐款不断询问和尝试,最终在成功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最后,我也将自己多年来参与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慈善捐款的凭证发了出来,让大家信服。用真情实感的故事去打动人,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管用。当信任建立起来,爱心自然就汇聚了。

  问题三:您常年致力于慈善和社团工作,同时还要联系、关心广大学员。您是如何平衡这些工作与个人生活的?支撑您一直走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江主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慈善工作,精心组织,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他们把我对公益的热忱看作是我们家生活的一部分。至于精神支柱……我想是“获得感”和“价值感”。你可能无法想象,当我们学联会成功组织一次活动,看到学员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时;或者当我们去探望生病的学员,他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时;再比如这次,看到捐款数字因为我们的努力一点点增长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退休后,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岗位,这让我感到生命依然在发光发热,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问题四:在您看来,“慈善一日捐”这类活动,对于我们常州老年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来说,除了筹集善款,更深层的意义是什么?

  江主席: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认为,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凝聚”和“赋能”。首先,它把我们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美好目标而努力,形成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校园新风尚。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老年学员提供了一个“赋能”的平台。很多人觉得老年人是被时代落下、需要被照顾的群体,但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向社会强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依然是社会温暖的积极“创造者”和“传递者”!这种“被需要、能奉献”的自豪感,对我们老年朋友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问题五:最后,对于未来,您对学校的慈善工作和社团活动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愿景?

  江主席:我期待慈善在学校能成为一种“新风尚”,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我们已经探索了多元化的公益形式,比如组建“银发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结合我们的专业特长,深入福利院、养老院、军队、干休所义演等。让我们的爱心不仅通过线上捐款传递,更能通过我们的时间、才华和笑容去温暖更多的人。我相信,在“常老大”这个温暖的摇篮里,爱的种子会不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