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堂课,魏老师讲到了陶渊明。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魏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为陶公的精神世界总结了“柳、菊、桃、酒、鸟、友、琴、书、骨、路”十个字,并特别为同学们解读了陶公颇具自嘲意味的《责子》诗。同学们课上课下讨论热烈,有同学已写了好几篇学习心得,引得我也按捺不住,心痒欲试。
我在学习了陶公的《责子》诗后,感觉他的五个孩子虽然没有如他所愿好文成才,但肯定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这个角度看,长大后的孩子肯定会感恩父亲的宽松教育,给了他们虽清贫却很快乐的童年。因此,我觉得他的《责子》虽有自嘲却也很自得。故仿《责子》写了《夸父》的习作。
《责子》原文
白发披两鬓,
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 。
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
且进杯中物。
《夸父》仿作
老父披霜鬓,
背躬体不支。
五儿感父恩,
慈爱不相逼。
阿舒性稍懒,
严亲教犁匹。
阿宣舞枪棒,
不勉习文术 。
雍端好顽劣,
把手授六七。
通子性活泼,
上树觅桃枝。
五子虽不才,
农耕能自给。
父爱胜南山,
小酒乐熙熙。
(文史语言系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