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可能因交通不便,推个小车,骑个毛驴,方圆十里就是比较远的地方了。因此,常有以十里方圆为范围的诗句。
十里稻香——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十里蛙鸣——蛙声十里出山泉;
十里荷香——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十里桂香——“九月秋风起,十里桂花香”等等。
现代也是因交通的发达,十里方圆大概在居住的小区周围转转就差不多了。因此,现代人形容地域范围恐怕就以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居多了吧。
那年八月骑游皖南,路边的桂花树从身旁闪过,小米粒般的桂花藏于浓密深绿的叶片丛里,因骑在车上,根本来不及细看。然而那阵阵幽香却一路伴随我们回到家乡。方圆数百公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时浓时淡、若有若无的香,使人忍不住地不时就想深深吸上一口,忍不住地就会发出:“好香!”的赞叹。那印象太深刻了,为此,我还特意写了这首小诗。
今年10月长假期间,与骑友一起骑车去茅山森林公园,只闻到一路桂花香,忍不住深吸几口再徐徐呼出,吐故纳新,清肺润喉,神清气爽。我发现骑皖南时的感觉又来了。只是行色匆匆,没有停下来细细观赏一番。
回到家,桂花的香仍在延续,因为桂花树实在太普遍了,人行道旁,小区楼下,河沿边上,放眼望去,哪里没有几株呢?金桂、银桂、丹桂,还有四季桂……所以,金秋时节,桂花的香味才能从皖南一直飘到皖北,从常州一直飘到茅山,从街口一直飘到庭院……“十里桂花香”已经无法形容桂花香味的“法力无边”了。
正因着桂香萦绕的魅力,回来后情不自禁写了三首小诗。
桂香三首
闻香
八月仲秋岚气浓, 氤氲缭绕杳无踪。 沁心香气满尘间, 若即若离总觉空。
寻香
一路寻源觅馥踪, 浩渺烟波送香风。 阡陌石径通幽处, 数株木樨隐其中。
赞香
金粟丹蕊凝珠露, 星星点点缀枝丛。 不与群芳争秀色, 唯留清韵伴秋容。
桂香三首·后记是秋至桂香的魅力诱惑太大也感染了我,遂以闻香、循香、赞香成此三章。《闻香》以“岚气浓”“杳无踪”的桂香缥缈,捕“若即若离”的朦胧意趣;《寻香》记探源之行,循香觅踪,终得“木樨隐幽处”的豁然;《赞香》赞其品格,绘“金粟丹蕊”之形,颂不与群芳争艳、独留清韵伴秋的淡然。三诗由感及行再到品,层层递进,只为留住秋日里这缕最动人的清芬。
(文史语言系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