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月三十日,一个平凡的周二下午,却因《请跟我来》的歌曲,在我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名为“和谐”的石子,漾开层层涟漪。
课堂伊始,姜超老师便以他特有的幽默点燃了气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技术交给你们!”开门见山,他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凝练为三个清晰的要点:音色的“明亮”、气息的“下沉”,要在腔体、管道里,以及声音要“往外”送。这言简意赅的指引,如同交给了我们一把开启声乐宝库的钥匙,旨在让同学们在后续的练声、简谱学唱乃至歌词演绎中,能够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收获更佳的艺术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这里便埋下了伏笔。
进入《请跟我来》二声部(男声)的简谱与歌词学习阶段时,姜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我们在音准与节奏上的些许偏差。他没有丝毫含糊,立刻亲自示范,耐心教导我们如何一边演唱,一边用手打拍子。起初,大家的节拍还有些凌乱,但在姜老师的鼓励和反复练习下,这看似简单的打拍子方法果然奏效。当听到有同学声音过于突出时,姜老师适时地指出了关键所在——“和谐”。这短短两个字,却重若千钧,瞬间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不再是字典里一个抽象的词,而是化为了音乐中最动人的准则。
姜老师对“和谐”的追求,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上。他引导我们辨析,一声部唱的“了我”与二声部唱的“了我”,究竟有何微妙的区别;在男声、女声轮唱“别说什么”的环节,他亲自演绎,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轮唱的关键在于彼此的呼应、衔接与融合,而非简单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对音乐织体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让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具体的感知。
当歌曲的教唱环节圆满结束,姜老师宣布了本节课的重头戏——将两个声部合二为一。第三、四小组承担一声部,第一、二小组负责二声部。真正的考验来临了。合奏伊始,声音的浪潮此起彼伏,却未能完美交融。此时的姜老师,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声部的海洋中忙碌而从容地穿梭。当一声部的旋律显得薄弱时,他清亮的声音便及时融入,为之注入力量;当二声部的和声有所欠缺时,他又迅速转换角色,为其支撑起坚实的基底。在他的鼎力相助与巧妙平衡下,原本有些生涩的两个声部,开始像两股溪流,逐渐汇成一条和谐悦耳的江河。我们的演唱,在一次次的调整与磨合中,变得越来越和谐、融合。全班同学最后一遍倾情演唱时,声音是那样的统一、情感是那样的饱满,赢得了姜老师由衷的拍手叫好。那一刻,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绽放出甜蜜而满足的笑容。我想,这或许就是“和谐”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与魅力吧!
由音乐及班级,我深深感悟到,一个班级若能真正做到“和谐”,那它必定是一个团结友爱、温馨和睦、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优秀集体。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
值此国庆节与中秋节双节同庆之际,放眼我们伟大的祖国,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持续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令人振奋。国家日益繁荣强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这壮丽的时代画卷,这安稳的盛世景象,不正是“和谐”理念在社会与国家层面最宏大、最生动的真实写照吗?从课堂的歌声到班级的氛围,再到国家的繁荣,“和谐”如同一根金线,串联起不同层面的美好。这节声乐课,不仅教会了我们一首歌,更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和谐”的价值与力量。这和谐之声,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声乐戏曲系 声乐中级美声23409 潘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