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走近陶令
发布时间:2025-10-13    点击:    来源:原创

  魏导引佳境,

  研习见慧心。

  文澜精妙处,

  细线加金针。

  国学课上,魏桂军老师带领我们走近陶渊明。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门阀士族彼此倾轧,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周边少数民族也虎视眈眈。就在这样的黑暗中,陶渊明转身隐入了田野。

  他从少年时怀抱儒学理想,到中年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对污浊官场的清醒反抗——既是无奈的退却,也是守护尊严的抗争。他自觉、自醒、自调整,在得失之间寻求平衡,追求内心的安宁。

  魏老师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归纳为十个字:

  一为柳,他自称“五柳先生”,以柳自喻,清贫自守;

  二为菊,他爱菊之高洁,品格如霜;

  三为桃,心中藏着一片明媚春光般的桃花源;

  四为酒,嗜酒如命,常于醉中得真意;

  五为鸟,诗中之鸟“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他心境的写照;

  六为友,重情尚义,以诗酒会友;

  七为琴,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得意忘言;

  八为书,读书不求甚解,却善得文外之旨;

  九为骨,一生坚守文人的风骨,不媚不谀;

  十为路,他的诗文为我们铺展出理想大同社会的精神之路。

  魏老师还将鲁迅与陶渊明作比。他说,鲁迅是真正的“猛士”,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鲁迅的文字如投枪匕首,解剖社会、人生与人性的暗处;陶渊明的文字则以锄为笔,以清高睥睨浊世。鲁迅曾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他的田园诗看似平淡自然,实则暗含对官场黑暗的厌弃,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内里跃动着“金刚怒目”式的豪情。

  陶渊明一生面临两条路:一是与世俗官僚妥协,换取安稳;二是不妥协,承受躬耕的贫苦、妻儿的饥寒。即便五个儿子皆不成才,他仍乐观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最终,他在饥饿中离世,临终之际,脑海中浮现的,仍是那片美丽的桃花源。

  正因如此,他成为伟大的隐逸诗人、田园诗宗祖。中国史书自《史记》以来,便为避世者留下崇高的位置,逐渐形成一个精神叙事传统。这些隐逸之士,因不沾染、不介入而愈显志节皎洁;因不成功、不得志而愈见其精诚。他们以退为进,以隐逸的姿态守护道义,维系着中华文明中一种特殊的风骨。“隐逸”不是软弱,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一种以不争求和谐的生命智慧。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深植的传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文史语言系 袁益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