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下午的声乐教室,总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期待。当姜超老师站定,用他那惯有的、略带幽默的郑重语气说出“请跟我来”时,这不再只是一首即将学习的歌名,更是一声深入声乐奥秘之门的邀请。我们便在这句充满魔力的指引下,开启了一场关于美声的探索之旅。
姜老师的课,向来是“道”重于“术”。开场的练声,他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优质声音的清晰画像:“每一个声音要有立体感,竖起来;明亮、集中、送远。”他反复强调,美声绝非追求刺耳的高音,而是锤炼每一个音符的“质量”。关键在于“喉咙松弛一些,声音要下去”。最为精辟的是他幽默总结的“超氏发声方法”——“发音时一定要嘴巴有声音”。这看似是一句大白话,却直指核心:歌唱需要积极的状态和有效的共鸣,杜绝只有口型而无实质的“虚唱”,要让每一个字都饱含能量。
温故而知新。在触碰新歌之前,我们首先在《思念陪着鸿雁飞》的旋律中回望。第一遍合唱刚落,姜老师便敏锐地捕捉到那句“你不在身边”中的“在”字,这句歌词被许多人唱成了“龇牙咧嘴”的声音。他示范道,紧张的面部肌肉会瞬间破坏声音的流畅性,正确的做法是松弛,让嘴巴“上下”张开,而非向两侧咧开。当我们在第二遍演唱中刻意纠正时,声音的整体质感果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变得圆润而统一。姜老师那句“唱得很好,有点像我的学生了!”的赞扬,如同一阵暖流,让每位同学的脸上都绽放出欣喜的笑容,练习的信心也随之高涨。
新课《请跟我来》的引入,则是一场视听盛宴。姜老师简要介绍了这首由梁弘志先生创作的经典之作,随后,他亲自示范演唱。当那富有磁性的男高音响起,技巧已完全融入情感的表达之中。每一个音符都饱满而自然,情绪层层递进,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他通过这首歌向我们证明,科学的发声技巧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丰富艺术表现力的翅膀。精彩的演绎赢得了满堂彩,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也彻底点燃了我们对这首歌曲的渴望。
接下来的学唱过程,则体现了姜老师教学的细致与章法。他从一句句简谱教起,夯实基础后再代入歌词,耐心打磨每一个乐句。他鼓励我们“把最美的音色唱出来”。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采用了多种有趣的互动方式:男生女生分段演唱、对比聆听李振源的美声原唱、集体跟随伴奏合唱……课堂在专注与欢笑中有序推进。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悄然响起,大家却仍感意犹未尽。这堂收获满满的声乐课,不仅让我们在“竖起来、送出去”的声音追求中前进了一小步,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跟随一位名师的引导,在经典旋律中探索声乐艺术的博大精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带着满足与新的期待,相约下周二再聚首,继续这场美妙的“声乐之道”的追寻。
(声乐戏曲系 声乐中级美声 23409潘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