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汉世诸葛为琅琊大族,很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
诸葛亮少年时代便受到严格的、系统的齐鲁故地儒家文化教育。其父诸葛硅早丧,诸葛亮及其兄弟姐妹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和教育。
兴平元年(194),曹操攻打徐州,屠杀十余县数十万人民,给十三岁的诸葛亮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年,诸葛玄带诸葛亮及兄长、妹妹投奔刘表。
两年后,诸葛玄死,诸葛亮兄弟失去依靠,在襄阳城西乡下的隆中躬耕自食。这一时期,通过叔父他们的辅导,通过他的刻苦自学,诸葛亮知识见解有了很大长进。其主要特征是善于综合诸子百家,取其精华,用其所长。
诸葛亮成年后,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微、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公认,人称“卧龙”。
诸葛亮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刘备三顾茅庐相请,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后建议刘备扩充军队。刘备的队伍很快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刘备说道:“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山坡挖一个坟,装下棺材就行了。”
诸葛亮出山后的二十七年,确实做到了半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思想体系中,虽有很多法家、兵家、阴阳家等成分,但最基本的、指导他一生行动的还是儒家忠君思想。
当时,像他这样集大权于一身者,如曹操、司马懿皆彻底架空皇帝,即使自己不称帝,也为儿子称帝做好了一切准备。诸葛亮虽极为操劳,在有可能架空、取代后主的情况下,仍无非分之想。
不仅如此,他一生还以严于律己著称,死后只留下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妻子甚至没有一件与其丞相夫人身份相称的衣服。即使是与他手下的许多官吏相比,他家还是算贫寒的。他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谨,要他淡泊明志,勤俭生活。
(文史语言系 卜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