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难上雅席餐桌,却始终是人们难以割舍的蔬菜。尤其到冬天起菜,抖洒去青菜上的浓厚霜雪。洗净青菜放在旺火油锅炒熟上桌,甘甜爽口百吃不厌。那时候是人们中晚两餐,离不开的蔬菜。更别说饥荒年代,青菜救了多少人命。青菜营养丰富,更有“冬菜胜夏肉之说”。
横沟人种青菜大有讲究,精耕细作的菜轮子,有轮有棱角边楞现凹凸有致犹如长方形工艺品展示人们眼前。这是绝无仅有的泥土艺术,在田少人多的情况下横种菜人创举。接着撒好种籽,为防虫鸟如遇暴雨需草廉遮盖。晴天撒菜人穿上草鞋,小心翼翼脚踩菜轮子上。清晰脚印,让菜籽深陷入土中。那草鞋印,让轮子增添花纹的美感十分养眼。
菜子下地天干全靠人工浇水三四天后,菜芽慢慢破土露出娇嫩绿茵稚叶靓艳养眼。种菜人特舒心感惬意,十天多后删去歪弱菜苗。删下来的菜苗,这种“鸡毛菜”是做青菜汤的最佳材料鲜嫩可口。
菜苗长至二十多至一个月左右,小青菜就可以起菜上市。那时候种菜人辛苦凌晨三四点,提着桅灯在菜地起菜。起菜时当第二棵菜边叶包夹第一棵菜上,以此排夹十多棵菜一把婉如把彩扇形削去菜根。一把把整整齐齐盘叠放在苗篮中,露水淋润翠绿小青菜上,一搭塔旋砌如同翡翠晶莹剔透人见人爱。这小青菜不仅在焦溪镇上卖,一直卖到新世纪,直到横沟拆前小青菜才消失深藏人们记忆里。
20世纪五十代初菜贩到横沟村收菜。下午菜贩择优收几家小青菜,就能装满一小船。连夜划往无锡甚至远到苏州,第二天一船小青菜买菜人难得见过这么养眼的青菜。不仅卖了好价钱,不一会一船小青菜售罄一空。
那时候最难种的“火菜”顾名思义就是七月流火最炎热天种出的小青菜。横沟人种菜岂能怕热,火菜一天浇水需二次特高温就需三次。不然火菜干涸枯萎,种菜人肩挑,两大桶从几十级的河中取水挑着沉重水担,拾级而上挑到菜地,浇在干渴这火菜上顿感火菜吸水解渴青葱蔓长。而浇水人汗如雨下辛劳,是现在人所难以承受。那时候原生态偶有几只青虫一捉就
光,现在却没有防虫措施,根本种不了这火菜。
现在七月流火天市场虽有青菜,是在不断打农药才能成长。那青菜苦涩难以入口,与横沟人那时的“火菜”甘甜可口真是天壤之别。
(文史语言系 顾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