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便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东晋的时光之门。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上周五国学课上的情景,魏老师在黑板上题写“书圣与菊神”,便声情并茂地朗读起了《兰亭集序》。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我却被“其次”这两个字绊住了思绪。
回家的路上,“其次”两个字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一进小区,我便拐进了花园,在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我从包里拿出国学课本,想再翻开看看。
一阵微风吹过,书页轻轻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最后,竟奇迹般地停在了《兰亭集序》那一页。我盯着那一行行熟悉的字,魏老师温润醇厚的朗读声轻柔舒缓,如在耳畔回荡。我的眼皮愈发沉重,恍惚间,花香与鸟鸣也渐渐远去……
我再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一片田园之中。四周是绿油油的田地,远处有几间茅屋,炊烟袅袅。旁边还有个小菜园,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畦垄间,几株黄菊开得正盛,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菊香。
我正惊讶时,看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头戴斗笠的老者,他面容清瘦,眼神却炯炯有神。他正慢悠悠地向我走来。我定睛一看,这不是陶渊明先生嘛!我兴奋得不得了,连忙上前深深一揖,“陶先生,您好啊!”陶渊明微微一笑,颔首道:“正是在下。汝是何人?为何在此?”
我有些局促地问:“先生,我从远方而来。今日听魏导读《兰亭集序》‘列坐其次’,查注说‘其次’意为‘水边’。我有些不解,”
陶渊明听后,没有直接回答。他捋了捋胡须,温和地笑了。他带着我走到不远处一条蜿蜒的小溪边,指着溪水边的空地对我说道:“你看,这里便是古人所说的‘次’。‘次’的本义就是‘处所’、‘地方’。在兰亭雅集上,朋友们沿着这条弯弯的溪水依次而坐,这就是‘列坐’。‘其’是代词,指的就是这条溪水。所以,‘其次’合起来,就是‘它(溪水)的旁边’,也就是你书上说的‘水边’的意思。”我恍然大悟。
陶渊明看着我,眼中满是欣慰:“学问之道,贵在求真。你今日为一个词的意思而较真,这份不轻易放过自己的态度,便是求真的开始。”他的话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我的心。我正想再问些什么,突然感觉一阵眩晕,再睁眼,我又回到了花园的长椅上。手里的书还是《兰亭集序》的那一页。
我合上书本,望着眼前花草葳蕤,映带左右,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解开一个小小的疑惑,也能带来巨大的喜悦。而这份喜悦,正是“桃花源”最美好的模样。
或许,这便是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桃花源”——一种回归本真、宁静致远的心境。
(文史语言系 潘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