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学《出师表》随感
发布时间:2025-09-17    点击:    来源:原创

   走进国学班魏桂军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出师表》,让我们数全文出现多少次“先帝”,我就一边听一边扳着手指头,最终得知全篇一共出现十三次“先帝”。通篇读下来言之切切,情之深深,诸葛亮报先帝知遇之恩,尽相父劝诫之责溢于言表。此时我才理解老师讲解的精妙。

  《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 ,至今已有1798年。诸葛亮大概也不会想到,他写《出师表》时,真的就像一位长辈在出远门之前,对家中的少主颇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思前想后。就这么一篇朴实无华的诗情会流传数千年之久,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精品,被誉为“千古第一表”;诸葛亮也因此成了中国文化中“忠”与“智”的双重象征,并承载了士大夫阶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人格。他集“良相”“忠臣”“智者”于一身,一生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成为古代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理想人格模板,至今仍是“敬业”与“担当”的精神符号。

  诸葛亮之后,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忠臣良将,比较著名的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写下气壮山河的《满江红》;南宋末年的抗元名臣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还有明代的于谦,清代的林则徐等等。

  我想,这些青史留名的忠臣良将少年时必读过《出师表》,也必曾以诸葛亮为榜样,立下“鞠躬尽瘁”誓言。

  然而,在诸葛亮之后,也出现了一些臭名昭著的奸臣。如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秦桧,主张与金国议和,成为千古骂名的奸臣代表,至今西湖边仍有其跪像。还有明代的严蒿,清代的和珅等等。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投靠日本,组建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背叛国家和民族,遗臭万年。

  说到汪精卫,他早年也曾是个热血青年,写下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诗句,以表现他当时革命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但是在国陷沦丧,民族危亡之际,他却成了汉奸!

  历史上的奸臣大多才学过人,以秦桧为例:

  据说秦桧的书法造诣较高,尤其擅长篆隶和楷书,笔法工整秀丽。传说他曾对早期宋体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秦桧早年曾考取进士(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擅长诗文写作,曾参与编修国史(如《高宗日历》)。

  再说汪精卫,他早年接受传统儒学教育,后留学日本,兼具中西学识,早年诗文风格激昂,曾以文字宣扬革命思想,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有一定影响力。

  但是,在历史的评价中,“德”始终是远比“才”更重要的准则,而秦桧、汪精卫之流:成了“有才无德、危害更甚”的典型反面教材。

  秦桧、汪精卫之流,难道没读过《出师表》吗?难道不崇拜诸葛亮吗?我想,他们肯定读过,尤其在少年时,他们肯定也崇拜过诸葛亮,也想在“有朝一日,成为诸葛亮那样的忠义之臣”。可是,当他们达到一定的权力高层,利益的诱惑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将个人利益(如权力、富贵、苟安)凌驾于国家民族之上,其本质就是价值选择的背离。而且,他们肯定还有一套为自己辩护的冠冕堂皇的理论。譬如汪精卫就把自己的汉奸行为说成是“曲线救国,减少民众痛苦”等等。

  在历史的特殊节点(如王朝末年、外敌入侵),人性会面临极端考验:是坚守道义承受苦难,还是妥协投降换取苟安?如汪精卫在所谓“曲线救国”的自我欺骗下,放弃了对家国的责任,成为民族的罪人。

  简言之,评价一个有知识的从政者,最终看的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用所知做了什么”。诸葛亮与秦桧、汪精卫的对比,本质上就是“知识服务于大义”与“知识服务于私利”的分野,这也正是前者成为永恒楷模,后者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根本原因。

  历史从来是公正的,不会因为秦桧、汪精卫之流或许曾经读过《出师表》,就让《出师表》蒙尘,数千年后它仍然熠熠生辉。

  树楷模,学楷模,成楷模。或许就是《出师表》至今还是广大青少年必读的精选古文之一的意义所在吧!

  (文史语言系 周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