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师表》,总有一句话萦绕心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如千钧之重,承载着诸葛亮对蜀汉的一片赤诚,也映照出中国士人精神中最悲壮的一面。《出师表》不仅是一篇奏章,更是一颗赤子之心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跳动。
《出师表》之动人,首先在于它的“真”。诸葛亮开篇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沉痛事实。他回顾与先帝的相遇相知,言辞间不见臣子的卑躬,而是知己的痛惜。这种真情实感穿越千年时空,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当读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丞相,而是一个肩负重担、如履薄冰的灵魂。
诸葛亮的忠诚不是盲目的愚忠,而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理性选择。他追随刘备,不是因为刘氏血统,而是因为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抱负与他相合。《出师表》中反复提及“报先帝而忠陛下”,表面上是忠于刘氏父子,实质上是忠于那个“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这种基于道义而非私利的忠诚,才是中国士人精神的精髓所在。
《出师表》更深刻之处在于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衰弱,“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他清楚地看到北伐的艰难前景,却仍然选择北伐。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尽人事以待天命。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悲壮也最崇高的一部分。
诸葛亮的建议细致入微,从用人到治军,从纳谏到律己,处处体现着他的政治智慧。他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告诫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他安排军事部署,考虑周到;他甚至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不效则治臣之罪”。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担当精神,令人动容。
读《出师表》,不禁想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在这个讲究实际利益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为某种理想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选择或许不够“明智”,但他的精神却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每个人心中都应有值得坚守的信念,有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这或许是《出师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出师表》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它也是一把尺子,衡量着一个人生命的深度与厚度。当我们重温这篇千古奇文时,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追问自己:我们是否也有值得坚守的信念?是否也能为某种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而奋斗?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但《出师表》中的精神光芒永不褪色。
(文史语言系 钱丹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