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像一道划破黑暗的光,孔子周游之路的精神本质被照亮了。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篇第24章)
【译文】卫国仪地守彊官员求见孔子说:“贤者过此,我必求见。”孔子的随行弟子请求孔子接见他。见后出来对弟子们说:“诸位何必忧虑老师失去官位?天下昏乱已久,上天将命夫子为木铎(教化天下,传道警世)啊!”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他到了一个叫仪的地方,那有一个封疆官员很厉害,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仪封人。封人见了孔子,不知他们见面后说了些什么,仪封人出来居然跟孔子的学生们说,各位同学,你们何必担心老师没有官位呢?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就是木舌铜铃敲响之后,声音比较温和、代表有人来宣传教化,这句话是周游列国最关键的一句话。
孔子五十知天命,要出来做官,知道这一生已经学习到不惑,了解人间的道理、人间所有的一切。生命的意义何在?孔子要上达,往上追寻。活在世界上到底有什么目的要完成?所以他51岁出来从政,只做5年,做得非常好。从地方官(中都宰)一路升迁做到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并“摄相事”(代理宰相)。这是他一生中政治生涯的顶峰。当到这个位置,55岁他发现鲁国的国君跟那个执政的季桓子,都不为国家百姓去着想,君臣沉迷享乐,无视礼法,排挤贤能。孔子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无道的环境中,他恢复周礼,施行仁政的理想绝无实现的可能,于是孔子毅然辞去所有职务,孔子的辞职是一次被迫的、悲壮的、理想主义对现实政治的告别。
离开鲁国,做什么?周游列国。孔子处身在一个礼坏乐崩时代,竭尽己力去安定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孔子四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直到这时,孔子所认识到的大概只是道德价值。但是自此以后,到五十、六十岁,他懂得了天命和顺命。这方面,孔子似乎和苏格拉底有点相像,苏格拉底觉得自己是承受了天命来唤醒希腊人;孔子也觉得自己承受了一种神圣的召唤。五十而知天命,后面出来做官,这些是按照他的天命的理解去做,六十岁正好在周游列国中,叫作顺天命。《论语·八佾》篇本章中就记载了孔子率弟子过仪这个地方,会晤了当地小官的事。这位官员见到孔子之后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一名边防小官,其见识超越了当时的诸侯权贵。他预见到孔子虽不得志于当时,但其思想学说必将如木铎之声,穿越时空,教化后世。它以其惊人的历史洞见,预言了孔子对后世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做他的工作时,意识到他是在遵行天命,受到了上天的呵护;换句话说,他意识到那比道德更高的价值。孔子到70岁时,可以从心所欲,所做的都合乎规范。他的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这是圣人心灵修养上达到最后阶段的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时间为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84年,历时14年。始于其55岁的离开鲁国,最终在68岁返回,73岁去世。孔子坦荡荡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虽一生不得志,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信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从孔子开始,他为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一条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领悟生命意义、安顿自己内心的道路。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为中国人指明了一条“知天命”的路径,但这条路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松走完。在实践中注定只有少数深刻的思想家和修行者能够真正抵达。孔子个人达到了洞悉宇宙人生规律、明确自身使命的至高精神境界,是“而立”“不惑”之后的精神飞跃。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你自觉有一种使命,才能够修养自己成为君子。这个使命又是什么呢?孔子后面怎么做的?人们又是怎样评价他的?一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他还是要做。为什么?有天命。身不由己就全力以赴。在绝望中创造希望,在黑暗中坚守光明,为道义和责任奋战至最后一刻。这种精神是儒家最主要的精神所在。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智慧。人从出生就注定是一场不能停止的旅行,它伴随着思索、成就着智慧,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过程。向孔老夫子学习,相信有圣贤相伴,一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