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还是带着热浪,穿过老年大学校园的长廊上攀缘的紫藤,沙沙作响。我们来到了2 楼401 教室。
我跨进去时,见二十余位同学已坐定了,前排几位稍大一些的女同学,头发梳得极熨帖,彼此低声交谈着,眼光却不时瞟上讲台。后排的同学则较为沉默,或翻阅教材,或摆弄桌上那只黄褐色的陶笛,显出些庄重而又期待的神气。
我们的孙老师是位三十出头年轻帅气的老师,瘦削身材,衣着休闲,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面带笑容站在讲台上向我们每位走进教室的同学一一问好。
上课时,他从讲台上拿起陶笛,举高了让众人看,G指法“ 4”左右指孔全按住,两小孔除外…… 他讲解很细致,每说一处便用手指轻轻点过,仿佛在介绍一位老朋友。
示范指法时,背脊挺直,眉眼间流转着一种专注的光彩。他的手指修长而灵活,在陶笛上起落,如蝶栖花丛般轻巧准确。
“大家试试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拇指托住底部……”他走下来,在课间穿行,俯身查看每个人的手势。
“阿姨,您的手指可以再放松些。”孙老师轻声道,用自己的手托住阿姨的手,对,就这样,不必太用力,陶笛不喜欢被紧紧抓住,它喜欢被轻柔地对待。
在孙老师的引导下,那僵硬的手指放松了,居然按准了位置。第一声G指法陶笛音响起时,实在算不得悦耳,像是被惊了的雀儿,短促而尖利。四周响起了善意的笑声。孙老师却认真道:“阿姨不要紧,乐器和人一样,初识时总有些生疏,处多了自然就和谐了。”
他回到讲台前,再次举起陶笛,我们一起来吹低音“2 3”轻轻吹,把气息轻轻送入笛中…… 他的示范音平稳而悠长,像一阵温和的风缓缓掠过教室。
渐渐地,零散的暗变得整齐了些,虽然有高低断续,已初具统一节奏。阳光从窗斜射进来,将我们身影拉长,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在这一刻竞有种孩童似的认真神情。
课结束时,孙老师嘴角扬着笑:“叔叔阿姨们都很棒,今天我们已经学会了吹G指法。”
同学们陆续离去,几位好学的还围着孙老师问问题,他一一解答,没有丝毫厌烦,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满意离开。
空荡荡的教室里,他独自收拾器材,为我们录制示范歌曲,那空灵悦耳的歌声在教室里流转而飞出窗外,融入九月的风中。
陶笛虽小,能容山河,师生虽暂,已有知音。一教一学问,原不只是技艺相传,更是生命的相顾。
(器乐系 陶笛班 周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