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身心平衡 静心养性
太极拳学习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5-09-05    点击:    来源:原创

   在老年大学杜老师班上学了一学期的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我感触颇深,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太极拳的认知。

  太极拳带来的好处是意想不到的。在杜老师的精心教学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我纠正了很多习惯性错误动作,从原先只关注表面,到重视内在修炼、身心舒适作为主要目的。

  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武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既是强身健体的运动,又是修身养性的功夫。基本动作符合攻防规律,虚实、开合、阴阳平衡等哲理,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等理论,比普通健身操更具养生的功效。

  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展开时吸气、收合时呼气,从而锻炼呼吸肌、增加肺活量,使呼吸更深沉均匀。练习时的专注状态可以让人进入一个安静的世界、身心放松,提升睡眠质量。神经末梢的变化更是肉眼可见,指肚会因气血充盈变饱满、有弹性,行拳时能感觉指尖胀麻、灵活度提高,指甲小太阳显现更多。太极拳是低强度有氧运动,还有助于维持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正常功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舒展心情,这也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能坚持锻炼的原因。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多为螺旋缠绕、弧线运动,能刺激全身经络,使气血运行更顺畅,且意、气、行三者合一。意念为中枢神经指挥系统,当意念集中到丹田时,气血也会汇聚此处,并通过经络传递到各个脏腑。腹式呼吸也使脏腑器官受到周期性挤压和放松,起到按摩脏腑、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例如,腰部的扭转可以刺激肾盂、命门等穴位,提高肾功能。

  太极拳的缓慢节奏是为了配合放慢的呼吸速度,使人更好地体验重心的转移、气息的流动,但在实战中找到机会时速度会加快。慢速的肌肉收缩和扩张能锻炼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也像一种心理冥想。如果动作过快,肌肉、气血就无法被充分调动。

  太极拳要求身体协调一致,重心不断转换、神经系统随之调整,平衡能力得到锻炼,减少摔倒风险,且对膝关节没有过度冲击,反而在缓慢柔和的运动中刺激关节液的分泌,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使关节软骨减轻压力、吸收更多营养、加速代谢,缓解膝关节疼痛、增加灵活性。屈膝时要求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力沉脚底、膝盖不能乱摇晃,这能更好地保护膝关节,让膝盖少受力。动作正确了,对膝关节炎、轻度半月板损伤等有辅助疗效,还能预防退行性变化,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

  打太极拳,腰是核心部位,是全身力量的源泉和转换中心,劲力从脚底发起,经膝、胯汇集于腰,再由腰部传送到手;胯为枢纽,通过转动传递力量,使身体稳定;膝为支撑,要保持一定弯曲,不能僵硬;脚为根基,牢牢抓地,保持身体平衡;手为末梢,是力量的输出点,要灵活自然,不能主动发力。各部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力传输系统,在意念引导下协调配合,以意导体,以腰带手。意念主要集中在腰腹部,通过转腰,上肢如风吹杨柳,绵里藏针,一气呵成。

太极拳的很多动作,前足方向和后足呈45~60度,两脚不能外撇呈八字型,也不能呈丁字形,更不能双足一前一后站在一条直线上,要呈斜向朝前的三角稳定之势,且虚实分明,双脚一虚一实,力量有时三七开,有时四六开。大多招式不能两脚力量均衡、重心居中,否则不分阴阳,不利于劲力的转换和发出。而圆裆开胯有利于劲力在转换中的连续。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又能使人保持一定的精、气、神,颈椎和脊柱中正、腰椎舒适,不易变形。避免身体前俯后仰、左右歪斜等不良姿势,这都是对身体的保护,使重心转换更顺畅平稳,不会出现弯腰翘臀、起伏蹬地等现象。还有助于任督二脉的畅通,提领全身,气沉丹田,稳固底盘、增长元气。

  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就像一台机器缓慢启动、运行到停止,刚结束时身体仍处于热血状态,心率还没有马上恢复。此时马上坐下或大量喝水,会增加心脏负担、干扰正常的呼吸节奏。可以慢步或站立、深呼吸5~10分钟,少量多次饮用35~40℃的温水为宜。

  学习太极拳的路还很漫长,当你感觉领悟到一些东西时,其实还刚刚入门,抑或连门都没入。要像杜老师那样打出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天人合一、道骨仙风般的意境,尚需不断打磨。期待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精髓,达到身心平衡、静心养性的目的。

  (运动健身系 陈舜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