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研习古籍中的“音乐”
发布时间:2025-09-05    点击:    来源:原创

  在老年大学放假的暑期里,我经常浏览阅读《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辞源》等一些古籍书和工具书。我学习唱歌,喜听音乐,古籍中对音乐的描述、研究、议论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潜心进行了研习,这或许就是“爱屋以乌”吧。

  虽然现今多媒体发展迅猛,了解古文化、古音乐在网络上可信手拈来,Al亦可成为助手。可我仍钟情于缓慢阅读原文,细细查找注释。虽是繁体字多,但阅读与查找的过程犹如与古人对话汲取营养,与千古之音同频共震。

  古人对音乐的雅称是:雅乐、律吕、絲之音、诗乐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人对音乐精确的文化分类和审美追求。一百多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在日常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和创造了原始的音乐。在研习中我注意到,古籍中描摹研究音乐的起源、作用和表现形式等文章在《礼记》、《史记》中出现较多,而古人专门研究音乐发展,描述音乐的唯美,并撰写论著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的荀子和战国时期的嵇康。

  《礼记》是公元257年前由西汉理学家戴圣编纂的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意思是说:凡是声音发出都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人的内心活动是由于外物的影响引起的。人心受到外物刺激而引起反应,就表达于“”声”;不同的内心反应,就发出各种不同的“声”,这些变化不同的声有一定的格律,就成为音调;排列这些音调并配合乐器,再配合挥举干戚(盾牌、斧)或羽旄(羽毛)的舞蹈,就是所说的音乐了。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史记.乐书》中专题论述了古人对音乐的理解、重视和对音乐充分的认识。《史记.乐书第二》“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节选)意思是说:所以音乐这件事,就是用以促进气血运行,流通精神,而且又能调和人心,端正人心的最好工具。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乐论》全面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和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转有似于四时。”(节选)荀子的意思是说:君子用钟、鼓来表达思想,引导人们,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拿着盾牌和带齿的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作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乐声清明是表现天空,乐声广大是表现大地。舞者俯仰周转好四季变换。

  嵇康是三国曹魏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书。《琴赋》“余少好音者,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者也。”(节选)嵇康表达的意思是:我从小便喜好音律声律,年长后仍潜心学习,入迷于此。在我

  看来,万物由于自然规律而有兴盛与衰亡,而独有音乐之美没有这种消亡性。各种山珍海味食久也会生厌,但对音乐的爱好永不疲倦。音乐能够引导舒展养蓄神气,调和情志,使人处于困狭与孤独的境地而不觉苦闷。而要做到不生烦闷之心,只有音乐曲律最容易做到这一点。

  《道德经》中老子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解释是:至美的声音超越听觉感知,至无的形象超越形态界限。从《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到荀子、嵇康的雅乐再到敦煌的乐谱……从《高山流水》、《广陵散》到《春江花月夜》,再到《阳春白雪》……千古之音从历史的长河流淌至今,不绝于耳。而描绘千古之音的美好文字也镌刻在时间的年轮上,永不磨灭。

  (声乐戏曲系 24403班 王林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