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大学声乐系学习唱歌后,我渐渐喜欢上了音乐。经常听听世界名曲,尤其喜听纯音乐之类的作品。虽然不是很能理解肖邦的忧郁,德彪西的浪漫,但对于东方音乐的浪漫写意还是略懂一二的。前阶段看到一篇讲述猫的禅修的散文,颇有感悟。觉得喜好音乐的人们可以借鉴猫的禅修进行音乐的“禅修”。
猫是一种优雅有灵性的小动物,它十分慵懒且每天的运动量是较少的。猫的蹑足、串行、弹跳和辗转腾挪都是有限度的。对猫长时间的静坐或凝视的姿态,被人类类比为禅修。查找资料了解到,褝修:是佛教核心的修行方法,通过冥想、静坐等训练实现心灵培育与觉醒。
减少活动和减速是猫“禅修”的第一步,老年人应予以借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动作会变得缓慢不灵活。因此在养老生活中,要放慢节奏,锻炼要适度,适当减少剧烈运动。同时要避免“心灵负累”不该管的事不管,可做可不做的事就不做或少做。要享受独处,放慢生活节奏。每每闲暇时可选择安静的一隅,泡上一杯花茶或绿茶,放松心情,调整呼吸,让大脑处于冥想状态。一念不起,万籁俱寂,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象清澈的泉水流淌着,滋润着心田。此时此刻,这就接近禅定的状态了。
设定限度是猫“禅修”的第二步;老年人亦可仿效。限度:是指事物存在特定领域,同时具有“最高限度”、“忍耐限度”的框架。前阶段,有位老师邀我参加老年业余社团的音乐合唱练习,她还印了好多五线谱的资料给我。第一次去参加了,感到自己象成语故事“滥竽充数”里的吹竽的。简谱尚能对付,五线谱基础太差,根本不能融入到一个成熟的合唱集体中。若勉强参加,就会使自己处于一种被过度的触发和激励的境地,这不利于自身健康,还可能会引起情绪焦虙。老年人参与活动,说不去尝试也不是放弃尝试,而是有限度的感兴趣和有选择性的尝试,以抵抗不由自主的欲望。于是我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我坚持每天练练哼呜,唱唱歌曲、学学简谱、听听音乐、慢慢地进步。这也算是给自己设定的“音乐禅修”的限度。
在仿照猫学习“禅修”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有特色的音乐作品。这可能缘于我经常观看音乐节目,如《音乐公开课》、《音乐吧》等。在定期播出的音乐公开课上,许多知名音乐家,音乐教授以及各类首席,会讲解中外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特点,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表现形式。有些还现场表演经典的音乐作品。当一行行诠释作品内容的弹幕在电视机屏幕上划过时,我觉得宛如参加了一场视觉音乐盛宴。音乐公开课,听与未听大不一样。我下载了许多各种风格的音乐,听得久了会跟着哼呜。我觉得自己是越来越在进行“音乐的禅修”了。
对“音乐的禅修”要持之以恒;我喜欢散步的时候听音乐。每天傍晚,我会攥着手机,戴着耳机在小区的林蔭道上散步。我的眼睛虽直视前方小道,却无视穿梭的人群,无视两旁的树林、灌木。我聆听着、冥想着,眼前时尔闪过蓝天和白云,潺潺的流水,飞翔的鸟儿和慢慢绽开的花蕾的画面……我似乎已进入了“音乐禅修”的境地了。数据表明:每天听音乐30分钟以上,人的激素压力情绪值就会下降26.4%。2025年初的医学统计:87%的抑郁症患者表示,音乐疗法使自身的抑郁状态有所缓解。
有位音乐教授感悟道:语言终止的那一个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无声的语言,不管是轻柔的旋律还是激昻的节奏,有些时候会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位。音乐的“禅修”使人在寂寞中获得平静,在孤独中获得温暖。有音乐的陪伴,我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故尔,音乐的每一刻都应当被铭记!
(声乐戏曲系 24403班 王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