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老年大学走进国学班的学习,其中因个人原因还缺了几堂课,心中很是懊恼。
学习国学对我而言是骨子里的喜爱。好多文章都是学生时代就学过的,但少年时只知道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摇头晃脑的背诵,根本就不解其意;下乡后回城已是步入中年,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我又拾起了课本,啃起了古文,无奈时间紧,为考试而学功利性强,理解上虽然比少年时好多了,但还是不甚了了,考试完成,书本也就束之高阁了。直到朋友推荐我来试听魏老师的国学课,第一课是听魏老师讲《陌上桑》,一下子就听入了迷。后面也就正式开始上课了。
老师在课堂上讲《古诗十九首》,讲到“轗軻”一词时,有同学提出“轗軻”是不是现代词的“坎坷”?老师立即给予了表扬,从而引申出学习国学应从“学而思”到“学而疑”,再到“学而辩”,最后达到“学而悟”的高度。
学而思,顾名思义要边学边思。我们都是成年人,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历史也有肤浅的了解,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译文,确实能引起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比如老师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跳跃到了南宋诗人陆游与妻子的题诗《钗头凤》,我就在想:为什么绵延千年之后,仍有这样的悲剧产生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造成的。通过思考,使自己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更加深了。
学而疑,那就是不盲目信从,敢于提问。“轗軻”一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数千年的运用、进化中,某些古体字与现代字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果不求甚解,听过也就过了。幸亏有同学提出了疑问,老师也讲清了“轗軻”即同“坎坷”。同时我们也可借助手机APP查询生僻字、典故,减少理解障碍。
学而辩,即在交流中深化认知。老师在讲到曹操时,问大家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奸雄?英雄?枭雄?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查了很多资料来谈自己对曹操的看法与评介。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性格都不可能单一,更何况叱咤风云、雄才大略、称霸一方的曹操呢?京剧舞台上“白脸的曹操”仅仅是他作为奸雄的一面,也是过于脸谱化的一面。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老师的总结概括,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鲜活了起来,无论是统一北方,结束中原混战,改革与治国的方略,还是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操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至于他生性多疑、狠辣,“奸雄”形象的由来,有其历史的复杂性。
学而悟,即内化于心,滋养生活。几个月下来,我觉得老年人学国学很有优势,时间充裕,理解也不成问题,很多年轻时悟不了,没空悟的问题,通过国学班的学习,从中国几千年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内化于心,从而影响我们的感知;外化于形,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会有一种升华的愉悦。
我想,既然是老年大学,还是以悠闲的姿态,轻松的步履,循序渐进地带着生活的阅历去学习,去感悟,慢慢品味国学的魅力。
时光匆匆,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借老师的“学而思、学而疑、学而辩、学而悟”作一个小结吧!
(文史语言系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