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西行见闻一:吐鲁番
发布时间:2025-06-16    点击:    来源:原创

   乘坐Z364次列车从扬州出发,经近40小时到达了吐鲁番北站。一下火车,便觉一股西域风情扑面而来:民族特色的建筑,葡萄架长廊,维族妆扮的服务员,带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吐鲁番主要游览三大景点:火焰山、葡萄沟和坎儿井。

  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呈东西方向延伸、背斜结构的一列低山,长约100KM,宽度约6-8KM,高为540M。山体呈红褐色,极度干早,寸草不生。山体沟壑万道,山顶如斧劈刀削,坡面上岩穴似水倾泻,景致极为壮观。 火焰山是唐代高僧玄奘取经之地,因吴承恩《西游记》一书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极高的名山。 火焰山山顶有两个景区,各有特色:火焰山景区(4A级)以文化体验和设施完善见长;火焰山大景区(3A级)则以原始地貌和性价比吸引游客。导游戏称这相邻的两个景区分别为“真假李逵”。 游览的火焰山景区(4A级)景区包含:吉尼斯纪录的12米高金箍棒巨型温度计;1.4亿年地质奇观展示;西游记主题地下展厅(壁画、浮雕展区达9000㎡);孙悟空、牛魔王和铁扇公主雕像等。景区场地开阔,气势恢宏。 上午到达景点时还不到九点钟,短短几分钟内,巨型温度计上红色指示条便显示从30℃快速升到了35℃,令人惊咤不已,瞬间感受到了“火炉”的威势。

  火焰山是名副其实的“地表火炉”,夏季地表温度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记录地表最高温度为89℃。据说鸡蛋埋在沙子里几分钟就能煮熟‌,现场可见有供煮蛋的沙堆。

  葡萄沟位于火焰山的西侧,是火焰山谷中最大的一个沟谷。 进入景区,但见道路两侧、门前屋后都是是高高的桑树。维族人认为桑椹是一年中最早结出的果实,寓意生活红红火火,生活幸福美满。桑椹有白色、红色和黑色三种。尝一下,满口生香。 随景交车前行,坐车上感觉凉风习习,暑气仿佛被一道屏障阻挡在了外面。询问过驾驶员,方知阴凉之气来自于路边水沟,天山上的雪融化后流入此地,因此才有了葡萄沟内外两重天的现象。真是大自然大空调哇!

  吐鲁番葡萄品种超过500种‌,其中无核白葡萄就有20个品种,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 我们一边听地导讲解着知名或不知名的葡萄品种,穿过一个个架满葡萄藤的长廊,烈日在长廊下留下了斑驳的影子。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葡萄又何尝不是如此。每当冬季来临前,果农要细心地将架子上的葡萄藤移至两侧的沟内整理妥当,再在上面覆上厚厚的土层,防止冻伤。待天气回暖后,再将葡萄藤重新移到架子上并固定好,整个过程相当地劳神费力。 葡萄干的干燥工艺有三类:一是藤上直接挂果风干,时间长,整个过程需一月左右;其次是放入晾房(一种房屋四周墙面都均匀分布小通风孔的房子)风干。三是利用干燥剂等干燥,时间短,成本低。

  这是葡萄沟千泪泉瀑布。葡萄沟瀑布并不像其他瀑布那样气势磅礴,而是以涓涓细流和层层叠瀑的形式展现出来,宛如一条银色丝带从山谷间缓缓飘落。这种柔和的姿态让人心生宁静之感,因酷热引起的烦燥之气顿消。

  这是被称为“百年夫妻树”的桑树,树龄175年。

  坐落在葡萄沟深处的葡萄沟游乐园,始建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历经四十多年变迁,已成为葡萄沟景区内的核心景点。景区内除了一条条绿意盎然的葡萄藤长廊外,还建有木质精致雕刻的“现代民俗馆”和娱乐设施等。民俗馆展出了许多生话用具和用品,如婴儿小摇床、铺有手工织毯的雕刻彩绘大床榻等,色彩鲜艳、图案品种繁多,充满热烈奔放的气息。

  这是一九八八年三月由彭真委员长亲笔题书的“葡萄沟”字碑,现在已成为葡萄沟游乐园的标志,网红打卡地之一。 葡萄游乐园出口是一排卖葡萄干的商铺,铺面上堆满了颜色或深或浅、形状大小不一的各种葡萄干,店家卖力地吆喝着。 据导游介绍,供市场上出售的葡葡干制作工艺有三种:一是藤上直接挂果干燥,耗时需有一月以上,时间长,成品价格最高;二是挂在一间间四面墙体镂空的晾房风干,耗时至少一周开外;三是利用干燥剂干燥,时间短,价格最低。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一进入景区,门口便有一群身穿维族盛装的帅哥美女们载歌载舞以迎宾客,三个维族姑在欢快的歌声和激越的鼓声中漫舞,欣赏着柔美的身姿、细腻的动作、丰富的肢体语言,围观者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惊叹。

  坎儿井是火热干旱地区人们寻找水源、保护水流的一件伟大创举。吐鲁番地区地表温度达80度以上,年降水量16mm以下,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mm。为了解决用水和防止水分蒸发,先辈们发明和创造了坎儿井。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一千余条,总长度达5000余公里,出水量3亿立方米,约占吐鲁番地区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 关于坎儿井的来源说法有三:一是从中原传入,即受汉武帝时期开凿的龙首渠启发开挖;二是受牧民放牧时顺绿草根开挖取水的启发;三是由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入。关于这三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更相信前两种说法,理由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那种“愚公移山”精神和善于缝山开道、遇水搭桥的能力。 另外,说到坎儿井,不得不说到两位历史人物:一是林则徐,二是左宗棠。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背锅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被谴戌伊犁。途经吐鲁番时,他发现了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一种因地制宜、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便对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后并推广到新疆各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或“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谢。左宗棠则在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期间,为保证军粮供应、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进一步促进了坎儿井的推广运用,功绩遗泽至今。 吐鲁番一千多条坎儿井暗渠的总长度超过长江、黄河,与长城、大运河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伟大建筑工程,又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又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等组成,全靠人工挖掘。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口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连接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暗渠的出水口与地面水渠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田地。遍布吐鲁番盆地、纵横交错的坎儿井源源不断地将天山雪水送入了吐鲁番绿洲,滋润着火洲的果园、农庄,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

  暗渠是坎儿井结构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坎儿井工程的主体。暗渠的宽度60-70厘米,高度为150-160厘米。暗渠的挖掘形状为拱形,即两侧直墙,顶部为半圆形。从受力角度讲,这种结构非常科学,不易坍塌。另外,吐鲁番、哈密地区可以开挖坎儿井,缘于当地的土质为钙质粘性土,粘合性非常好。况且,由于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温度极高,故其土质十分坚硬,开凿挖渠不易坍塌。古老的坎儿井能保存至今,其特殊的土质是重要的因素。有鉴于此,当时掏捞暗渠工程的艰巨程度可见一斑。

  竖井的作用在于挖掘暗渠时将土方提升到地面,通风和采光,确定暗渠的走向,为坎儿井工匠和维修人员上下暗渠提供升降通道,为暗渠劳作者提供生产、生活用品,升降各种工具等。通常一条坎儿井有一个到几百个竖井。竖井的深度从1米到100多米不等。竖井口的形状一般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种,绝大多数的采用长方形。长方形竖井的长与坎儿井暗渠的走向一致。长方形竖井口的长度为110-130厘米,宽度为50-60厘米左右。竖井口之间井距一般为30米至70米。

  定向油灯有三个作用:一是照明,二是报警,三是定向。报警:当油灯灭了说明井下缺氧;当油灯火苗晃动,说明暗渠内有塌方现象。当看油灯发出报警信息后,坎儿井匠人可以及时逃离。定向:挖暗渠的侧壁每隔2-3米放一盏油灯,坎儿井匠人需边挖暗渠边看后面的灯。如果只看到一盏灯,说明挖得很直;如果同时看到第二盏灯或三盏灯,说明挖偏了,可以及时纠正过来。

  除了利用油灯定向,人们还发明了堪称坎儿井“经纬仪”的木棍定向法:即在相邻两个竖井立两个三角支架要,在井口正中间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文史语言系 朱丽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