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论语》智慧:富贵贫贱是表象,仁德才是根本。
发布时间:2025-06-16    点击:    来源:原创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第5章)

  【译文】孔子说:“拥有财富和身居尊位,这是人们所渴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义之道得到它们,君子是不居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它们,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君子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也一定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这样。”

  【解读】

  一、欲富贵而恶贫贱

  孔子首先承认人性真实:“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他并不否定人对物质生活的合理追求,亦不鼓吹以贫困为荣。这种务实态度表明,儒家思想并非反物质,而是反对违背仁义的获取方式。

  二、富贵与仁义的冲突在于“得之之道”

  孔子真正的警示在于:“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若富贵以不仁之道取得(如欺诈、剥削、枉法),君子必拒绝(“不处”)。  若摆脱贫贱需违背仁义(如屈节求荣、损人利己),君子宁守贫贱(“不去”)。  当富贵需以牺牲仁义为代价时,二者不可兼得。孔子在此划清了道德底线:仁义是比富贵更高的价值尺度。

  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仁是君子的身份标识(“成名”):失去仁德,便不配称“君子”。君子以仁为生命根基 、立身之本。

  四、仁德是君子永恒的生命状态。无论仓促匆忙(“造次”)或困顿流离(“颠沛”),仁德须臾不可离弃。

  通过本章学习所得启示:孔子并非断言富贵与仁义必然对立,而是揭示了一个深刻原则:当富贵需以背弃仁义为代价时,二者不可兼得;若以仁道求富贵,二者可并行不悖。真正的智慧在于:

  以仁义为根基,以正道谋生计。得富贵时不忘仁,处贫贱时守其志。

  此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千年箴言,亦为现代人在物质洪流中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

  回首《论语》中的这些经典语句,我们深刻领悟到,富贵与贫贱不过是人生的外在境遇,而仁德才是决定我们人生高度和价值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避免遭遇各种诱惑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让我们以君子为楷模,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修养,让仁德成为我们最坚实的铠甲和最锋利的宝剑。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