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常州媒体上,读到:从现在的化龙巷向东一段不长的距离内,有文字记载的古建筑就有先贤祠、龙城书院、杨伦故居、先贤卜子祠、营田庙、太平天国护王府、阳湖县衙等近十处。现在,只有少数几处古迹尚存。
据市文保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局前街上的文保单位包括市级文保单位龙城书院遗址、省级文保单位护王府遗址、省级文保单位武进医院病房大楼旧址、市级文保单位局前街明式楠木厅。
这些文保单位中,局前街明式楠木厅很少被人提及。该楠木厅位于局前街前后北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建筑现仅存一进,坐北朝南,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
据市文保中心陈磊介绍,局前街楠木厅系清代著名文学家杨伦故居(九柏山房)。杨伦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曾任广西荔浦县知县。晚年主讲江汉书院,门下弟子众多。
史料记载,杨伦曾在龙城书院求学,以诗文著称,与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赵怀玉、徐书受、吕星垣时作文会,唱酬无间,一时号为“毗陵七子”。这里是常州市天宁区局前街118号,现今是前后北岸社区的驻地,也是老年大学金秋诗社的校外活动基地。今年春天,我两次率领老年大学金秋诗社诗友们在此开展“徜徉在“诗国常州”古雅精妙的境界里——《毗陵诗录》研习活动”。了解到社区驻地,原是一座古代遗留下来的楠木厅堂,但并不知道厅堂的旧主,更不知道九柏山房与毗陵七子及其诗国常州的地方文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从一位资深地方文史专家处,得知118号及其北面的许多房屋,在清代都是杨宅,其中一堂,乃名“九柏山房”。这是诗国常州前七子杨伦(1747-1803)的所居之地。
洪惠方《淳则斋诗稿》有一首七律,云:
蒋山宅相困菰蒲,文笔同将海若驱。
(自注:西禾先生与先君子同为蒋氏甥。)
身后诸孙搜简蠹,庭前九柏撼霜乌。
(自注:先生所居九柏山房手植尚存,从孙秀才鉴时有文誉。)
杜陵忧国征诗史,摩诘开轩有画图。
今日风流销歇尽,谁收奇字问成都。
从这首诗的内容,大概可以知道“九柏山房”的来龙去脉。这所古屋,原来是蒋家的,蒋家富裕,建造了一间造价昂贵的楠木厅。杨伦乃蒋家外甥,因家境贫困,依附于外家。杨伦在附近的龙城书院读书,命运发生了变化,从秀才-举人-进士,舅家将蒋宅一部分赠与杨伦。杨伦将住宅命名为“九柏山房”,是因为杨伦先在厅院里种了九棵柏树,长势良好,九柏长青,有吉祥气息。杨伦“博极群书,早传声誉,与同里孙星衍、洪亮吉、徐书受等唱酬。为诗最讲格律,以唐人为宗,人欲广之,伦以为不可。”杨伦长期在外为官。“尝读杜诗,病箋释之驳杂,乃详为考究,成《杜诗镜铨》一书,最为精核,世共推之。”此书出版于乾隆辛亥年,即公元1792年。杨伦是在广西荔浦知县任上突发重病遽然而逝。他未有有子孙。但不幸的是他弟弟一家遭逢“洪杨之乱”,局前街一带乃重灾区,杨家也不例外,遭遇重创,从此一蹶不振。杨伦书稿散落,诸孙从残简中寻找。九柏山房幸存,庭院九柏依然,从孙杨鉴读书有成,已中了秀才,“时有文誉”。但毗陵七子一辈的“文采风流” 已“销歇尽”了。
二百年,弹指一挥间。而当今,洋风渐衰,国风重起。“诗国常州”这面传统文化的富含地方特色的古雅旌旗,又可以迎风招展了。
《毗陵诗录》研习活动已开展四次了。毗陵前七子诗歌的研习活动即将全面展开。而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九柏)山房”真面目。直教人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切身感受了。
最近,研习了杨伦《过周家水亭》
一径寻深竹,萧然远市阛。
闲花多落涧,细雨欲沉山。
渔网平桥外,人家翠霭间。
东头士龙住,时复叩玄关。
此诗,入选《毗陵前后七子韵话》,符合《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杨伦》“为诗最讲格律”的评论。杨伦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景致。《过周家水亭》创作于诗人访友途中,周家水亭应是友人居所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此诗通过描绘前往周家水亭沿途及周边的景色,展现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幽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沉醉其间的悠然自得。
联系这首诗超凡脱尘的诗意,其实,杨伦的“九柏山房”,也是一种尘世市井中的“桃源境界”。
当今世上很有人去追求“诗与远方”,却不知“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追求空间中的“远方”,只认“远方”有“诗”,却忽略了时间中的“远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二百年前的“九柏山房”也大有古典诗情画意:杨伦不仅有《九柏山房诗集》,更有流芳百世的表现杨伦“注家才、学、识三长”的《杜诗镜铨》。走进九柏山房,是我们常老大金秋诗友走进杨伦与毗陵七子的一条捷径,也走入诗国常州古典境界的一条美妙的通道。何乐而不为呢?
(文史语言系 颜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