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礼的核心,社会稳定的基石
《论语·八佾篇》通篇以“仁”为核心,“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层层递进,逐字逐句围绕展开,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始终贯穿“仁与礼这条线”。孔子倡导的“君使臣以礼”“居上不宽,为礼不敬”等等治国理念,在国君治理国家时,首先对臣要宽容厚道以礼相待,。再行国君之事。上行下效,“臣事君以忠”,担臣子之责,达完美和谐的君臣关系。父要慈,子要孝。一切都应该有序,有等级,按规矩行事,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生存环境。可我们在《论语·八佾》开篇就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行“八佾舞于庭”天子之礼!你季氏以后还有什么不敢做呢,紧接着在《八佾第二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鲁三家在祭祀自己家的祖先时又一次僭越天子之礼,彻食唱颂《雍》天子之礼,在《八佾第六篇》“季氏旅于泰山…”祭祀泰山只有国君天子才有资格,而季氏又再一次僭越天子之礼,祭祀泰山。
《八佾·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任何时候“礼”都不能绕开“仁”这个核心,没有“仁”何谈“礼”。在《八佾·四》林放问孔子何为“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说,你问得好,问到点了,“礼”可是个大问题,然后孔子进一步阐述,礼仪不能太奢侈讲排场,宁俭,办丧事也是这样,亲人逝去、反食真心悲伤,节哀顺变即可。反观季桓三家“八佾舞于庭,奏《雍》,祭泰山”等等,偏离了“仁”而越“礼”,他们的“礼”完全以谋取自身利益为目的,一二再,再二三越礼,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破坏,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无规无矩,专权犯上,以至使春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痛心疾首!
《八佾·十四》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借鉴夏商之礼,损益发扬光大、
完善了周朝的礼乐文明,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风餐露宿,几次惨遭围功追赶,孔子还被世人误解,谩骂,“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说孔子为君尽礼,是巴结谄媚君主。孔子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民为天下苍生他要:克己复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动乱时代离我们远去,而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盛世,孔子的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国与国之间,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在这些交往中都离不开一个“礼”,靠什么“礼尚往来”,这就要考验我们的人格魅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孔子的“仁义”为核心的“礼仪”法宝,一切都将和谐有序,世风朗朗!儒家思想永放光芒!
(文史语言系 龙其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