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品读《论语》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发布时间:2025-04-15    点击:    来源:原创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3章)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解读】如果没有内心的敬和仁爱,只流于形式的礼和乐有什么用?这是孔子的感叹。

  “仁”代表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品德,“礼”和“乐”代表的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形式。人只有内心的真诚实意,才能表现出来外在的悦,“诚于中,形于外”。礼主敬,乐主和,才能内心和谐。礼乐之邦必有敬意,和谐之帮,必有舞乐。孔子当年面对礼崩乐坏,他内心知道要回到礼乐很难,首先要规整背后的敬意和仁义。

  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是不会守礼的;一个内心缺少仁的人,会不守很多的规则和制度。所以只有内心对国家有敬意,热爱国家的人才能发自内心唱出心中的歌。爱国旗,国歌,内心是敬意、仁义的。这背后是和谐,敬意,而不是虚伪,不是另有所谋。

  我们研习儒家文化,领悟“仁”之真谛。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更需要修炼自己,当我们自己有道德修养的时候,外在自然就会守礼,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儒家文化的智慧便能在现代社会绽放出全新的光彩,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共读《论语》八佾篇: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第4章)

  【译文】林放请教礼的根本。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铺张浪费,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解读】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国人,可能是一个负责礼的(相当于现在操办红白喜事)工作人员。一天,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妙啊!孔子根据林放所问的问题和他的认知水平回答,礼之本是仁,是敬。以林放关注的并用他能听得懂的话直接给他提出解决方案。

  礼,与其奢也,宁俭。

  当发生吉祥的事情,与其过于奢华,宁可选择节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凶礼最好的状态一定是办的既周全周到,同时又有很哀伤的心情在其中。但是如果二选其一,宁戚。宁可这件事情办的没有那么周全,但表达了自己哀伤的心情。这是孔子对于林放的回答。

  孔子只举了两个例子,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办吉礼的时候去奢从俭;第二件事情,在凶礼的时候,去易从戚。

  那到底何为礼之本呢?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俭以养德。告诉我们去奢从俭。

  礼之根本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仁德。当我们内心有仁德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用度,就会变得越来越节俭。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好,包括历史上这些圣贤,有德行的人物,是不是内心越是有仁德的人,生活反而越节俭。

  再来看上一章一句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当一个人内心有仁德的时候,我们守礼、守乐、守法,到底在守什么呢?都是在守自己内心的那个仁,内心的德,守自己的修养。

  当今时代,物质充裕,诱惑繁多,当每个人都能通过内在修养实现自我约束,社会也将洋溢着和谐与美好,重现“礼”之光辉。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