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30号上午,我们跟随张浩典老师走进圩墩遗址公园。
这片浸润江南烟雨的绿地东隅,便是圩墩文化遗址博物馆——我们的游学目标。
矗立如史笔的心碑是公园内的文化地标之一,此篆书线条的雕塑从造字起源说明马家滨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脉相承。
为了让我们加深印象,张老师重复有关圩墩遗址的讲述。
不远处圩墩先民的象形工具为新石器时代所用,其匠心独运的穿孔设计,通过灵巧榫接工艺实现了木柄的稳固装配,凝结了他们劳动智慧的结晶。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极大提升了耕作效能。
途经湖畔柳拂面,徐过桃枝襟带春。我们一行到了博物馆。
圩墩遗址是太湖流域西部一处马家浜文化圩墩遗存,文化堆积较丰富,犹如博物馆的外墙层层叠叠。
张老师说:多年前,在距大运河仅有四、五十米的南岸,有一高阜土墩,这就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圩墩遗址博物馆就建在考古发掘现场。
步入博物馆,阳光穿透博物馆玻璃幕墙,形成几何光斑洒在六千年前的土地上。
温柔的光线也落在考古工作人员(蜡像)的衣衫上。发掘的瞬间便定格:毛刷,铲子,记录本,当时的艰辛化为永恒的学术剪影。
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先人生活的地方。在这片被称为“圩墩遗址”的远古聚落,考古学家发现了他们的遗骸、制造和使用的器物、以及居所的遗迹。
踱步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六千多年前先民的生活画面。
他们在野外劳作、狩猎、采集、饲养畜禽、烧制陶器、织布缝衣……
在自建的茅屋安居。
这一家六口其乐融融的用餐场景,让我恍惚看见餐前母亲将粟米撒入陶盆,幼儿拽着葛麻衣角嬉闹。
展示中最令人屏息的当属复原水井:井底残留的陶罐残片,恍见汲水女子倒映井中的惊鸿一瞥。
玻璃展台内,各种制品形态各异。
有石器、陶器以及玉饰品。
仔细观察,玉玦的温润如初,石纺轮制作精细,表明了手工业的文明跃迁。
离开了掩映树木中的遗址博物馆,感慨万千。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步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常州的文明历程,正是从我们脚下这个村落起步的。
花盛好个春,而后,我们自由散落在圩墩遗址公园的春光烂漫中。
“桃红点水胭,柳线织风帘。舟破琉璃影,客行古画卷。”正是我们此刻游园的写照。
听说圩墩遗址公园内曾有座十七孔石桥如蛟龙,六十米白玉栏横锁烟波,如今已不见踪影。日前,偶然觅得一幅张先生拍摄的该桥冬韵,聊以慰籍。
这处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自然风光的公园,虽然远离市区,但在人们的心中都是热点。
此时想起离馆时,阳光为博物馆的外墙镀上金边。仿佛先民结绳记事的绳索正在续写新的文明章节。圩墩,我们还会再来,那下次便可又收获一个更新的感受。
(文史语言系 钱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