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父亲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5-04-07    点击:    来源:原创

  父亲的一生很普通、很平凡。他没有高大魁梧的身材;没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他普通得如漫天飞舞的雪花,平凡得如漫山遍野的青草。他带着简朴和平凡,在人世间悄然走过。“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正是对父亲的写照。

  父亲生长在农村,所以知道些农事。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父亲打算在阳台上种些大蒜。他从楼下花圃里取回了土,倒在一个沾满土锈的花盆里,然后把大蒜头一个一个剥开,再把它一个一个插在土里。最后,他小心翼翼地在大蒜上洒上一点水。父亲一边做事,一边和我讲起我们家过去所经历的事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解放,正蹒跚着迈向新生,生活的艰辛如影随形。父亲将我们的家安置在他任教的学校里。学校的校舍破旧而又简陋。在堆满杂物的房间里,只有一张用几块木板拼起来的床,一张摇摇欲坠的桌子,和一个简易的炉灶,角落里有一只破旧的竹篓子,那是淳朴的村民送来的摇篮。或许,在旁人眼中,这样的居所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家。但这里,却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那只破旧的竹篓子,曾是我温暖的摇篮,它陪伴着体弱多病的我在艰苦的岁月里一点点长大。

  每当父亲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一只如手掌心般大的半导体收音机,兴致勃勃地讲述过去的时候,我静静地听,心里描摹着那个并不繁茂却很有意思的场景。虽然,那些事情算不上故事,没有多少波澜曲折,只能算作是父女之间短小的说话,但却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从这些往事中,我一点一点了解了自己的父亲,并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记得下乡插队十年后返城,我在父亲的单位工作,常常看到父亲的身影,有时看到他去教室上课,有时看到他去食堂打饭。望着父亲熟悉的背影,同情和怜悯便在我心中浮动。我仿佛明白了父亲需要的是什么。

  父亲一向态度严厉,沉默寡言。我常常抱怨我的父亲,认为他对子女过于严厉。其实我并不了解我的父亲,后来,我从和父亲同命运,共患难的那些长辈口中,才一点点认识到了,父亲是一个很有品格的人。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密码,父亲的密码就是对往昔的依恋,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付出和热爱。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父亲经受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他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相反的,这些磨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父亲帮助过很多人,那些人里面,还包括在那个特定年代里,一次次运动中整过他的人。尽管有些人的行为让他苦不堪言,乃至受到不公平待遇,但当他们有难时,父亲仍然能出手相助。因为他相信: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自己咬咬牙,就一定能挺过去的,他更相信:祖国是有希望的。我敬佩我的父亲,他的胸怀是那么坦荡,他把人生的挫折作为动力,而不是阻力。

  父亲淳朴善良的举动让我明白:人来到这个世上,是来行善报恩的,是为这个社会添光增彩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回报社会。

  好多事情,年轻时我无法懂得,当懂得时我已不再年轻。

  父亲为了他钟爱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一辈子。终于,在那个寒风凌厉的病房里,父亲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悄悄地走向了天国……望着父亲的遗容,我就像离开了遮风挡雨的大树。

  “举头望明月”,感叹时间如流水一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逝者如斯,父亲虽然离开了,而他却把清白、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留给了我。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飞速前行,越来越多的美好记忆被远远地抛在脑后,那些曾经记忆里的东西也一点一点被时间抹去,但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却永远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每当看到夕阳下踽踽独行的老人,我的心中便有一份对父亲的敬重与思念。

  手捧素洁的花篮,

  我脚步轻缓,

  悄然来到您墓前。

  如烟的往事,

  似潮水般心底翻卷……

  我用最虔诚的语言,

  诉说对您无尽的思念。

  花儿开了又谢,

  您已在此长眠经年。

  您那深沉的爱,

  成了我永恒的祭奠。

  (今天是我父亲去世九周年的祭日,谨以这篇文字作为纪念)

  (文史语言系 潘小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