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第1章)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其它的事情不忍心做出来呢?”
【解读】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了文化和礼乐的形成,到了周朝有了完整的制度,经过历史不断地演化一代一代的衍伸,直到演变发展到今天。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什么叫八佾舞?天子用的八佾舞,每列八人,一共八排,六十四人。也就是说天子的八佾舞是六十四个人来跳的。
诸侯用六佾舞,每列八人,一共六排,四十八人跳的乐舞。
大夫用四佾舞,每列八人,一共四排,三十二人跳的乐舞。
士用二佾舞,每列八人,一共两排,十六人跳的乐舞。
季氏是鲁国的大夫,只能用四佾舞,而他却用了天子的八佾舞,显然是不合礼不合规矩的。
再说“庭”字,这里的庭指的是季氏的家庙。
季氏是在自己的家庙祭祀鲁桓公。这又是一个越礼的行为,按照礼制天子才可以祭祀天子。
诸侯只能祭祀诸侯,鲁桓公是鲁国的诸侯,季氏作为大夫,是不可以祭祀诸侯的。所以这里面有两件事情是非常不合礼法的。一个是用了八佾舞,一个是不该在自己的家庙祭祀鲁桓公。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句话在我们平常的理解好像是这样的:这件事情我忍不下去了,就不需要再忍了。
但在原文不是这个意思。《论语》的原文在告诉我们,季氏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的呢。
季氏有野心,想当诸侯国的国君,想谋权篡位。八佾舞于庭,舞出的是礼崩乐坏;忍心行诸事,缺失的是仁爱之本。
所以,一个人能忍心做出过分的事情,他的心中没有仁爱,外在自然就不会讲礼貌,就会做出很多没有礼貌,失礼失仪甚至做出犯上作乱的事情。
品读《论语》八佾篇: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巜论语》八佾篇第2章)
【译文】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解读】
三家者以《雍》彻
三家者是谁?孔子生活在东周的鲁国,鲁国曾经有一位鲁桓公,鲁桓公有四个儿子。老大继承了鲁桓公君主的位置,老二老三老四他们三个人被称为三桓。这就是三家者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
祭祀讲礼,是严肃的,祭祀完后要将祭品撤下来,进入乐的环节,应是活泼的。而三家却以《雍》彻,就是唱着《雍》的时候,撤下来祭祀的贡品。这首《雍》是周颂里面,周成王用来祭祀周文王所唱,这个时候以《雍》彻,是一个越礼的行为。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知道你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失去了自己的本位,一定会有人取而代之,这是道的规律。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孔夫子引用了《雍》当中的两句,形容当时祭祀场景的话:“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奏《雍》时,
天子庄严肃穆,所有的诸侯陪在两侧,一起助祭先王。因为天子代表国家的精神,而当时,这种天子用的庄严的国乐却出现在季氏一个大夫家里,用意何在?说明乐坏了。
奚取于三家之堂?
为什么会在三家的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呢?八佾舞于庭,和三家以《雍》彻,都是季氏在祭祀鲁桓公这件事情上。两件事情都是越礼的,不光不把诸侯放在眼里,天子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后面才会做出来越礼的行为,才会做出来造反的事情。
“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说明当时礼崩乐坏,这些诸侯、大夫的心是贼心,想谋权篡位。
当一个人能做出越权越礼的行为,内心的仁义已经很少了。心里只有自己,只想着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读历史会发现:当你无限放大自己欲望,不断做出违礼越权之事,就是在自取灭亡。俗话说:天想让你灭亡,必先让你发狂。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