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长在六七十年代的我,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中小学进过宣传队,跳过“忠字舞”,会唱会跳也能主持,唯独不会弹和吹。等到退休才领悟到,不会玩乐器,好像缺了点啥。
随着时代发展,前几年一种新的乐器“横空出世”,那就是集200种乐器于一身的电吹管。在好友的鼓动下,我这个乐器“白丁”在2023年秋走进了老年大学,开始了一段“老来学皮匠”,学习电吹管的经历。
我们这个班的全称是“24315电吹管班”,开班快一年了,目前班里学员有33人,年龄最大的78岁。“吹”龄参差不齐,长的已有好几年,短的像我一两年,也有几个是今年春季刚入学的初学者。
我们班的任课老师芳名叫蔡菊,在我为期近两年的学吹过程中,已经投拜三个老师了,对我来说就想博采众长,多学多练。所以说遇见蔡老师,也是一种缘分。
如果说要给蔡老师做一个总结和定位的话,我认为用三个词来概括比较合适,那就是“热情”、“深情”和“激情”。
首先是热情待人,耐心教学。蔡菊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八零后,她不单教电吹管还教葫芦丝,竹笛,作为常州电吹管学会的秘书长,她有时也会客串一把主持人。在待人上,她热情真诚。在教学上,她不厌其烦。我们班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下午2点,但有两次我1点半进课堂,发现教室里已经有一半学生,我还以为改时间了呢,一打听,原来,蔡老师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特地放弃休息,提前一个小时来教室为新生补课。这一细节对于蔡老师来说不足挂齿,但却打动了我们,也是我写下这篇拙文的原动力。
其次是深情演绎,圈“粉”无数。俗话说,要感动他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蔡老师为了教好学生,认真备课。教学曲子之前,她首先自己演奏了无数遍,从她在课堂上的示范来看,即可窥见一斑。这些为她赢得无数“粉丝”,我们班这些学生就是其中一部分。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她宁可慢点,而不抢时。蔡老师是我的第三位电吹管辅导者,之前,我在学习“滑音”、“弯音”等知识点时,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可能是我以前学习不用功的原因。但是在蔡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终于攻下了这些“难点”和“堵点”,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这个的道理。
第三是激情投入,以情感人。当我第一次聆听蔡老师的讲课,就领教了她的课堂“风采”,那真叫一个“燃”。在课堂上她永远保持一股激情,这份激情,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她的课堂教学有一种表演的天分,这种表演是真情的流露,没有半点作秀的痕迹。当她讲课情到深处时,有两个“费”,既费嗓子又费鞋。这是指她视唱曲谱时,声情并茂的发挥,在提高嗓门的同时,还用力跺脚打拍子。我们被她所感染,也“深陷”其中,随之和唱,这也是我们乐意听她的课的原因之一。
学习电吹管的过程,也是欣赏和享受的过程。退休以后,没了“图名”的动力和“逐利”的压力。闲适的日子,显得风轻云淡。闲来无事,吹奏一支曲子,既是复习还课,也是练功强身,更可陶醉其中。
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自觉练习是无限的。现在的时间是我们自由支配的,在家我们含饴弄孙,在外我们发挥余热。我们不求野云仙鹤,只求别来无恙。我们不求音乐绕梁三日,惟愿美妙旋律永留心间。
(器乐系 熊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