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春节过去了,寒假也即将结束,新一学期的老年大学就要开学啦,很快又要与几位心仪的老师及学友见面了,董静老师着古装典雅飘逸,学识渊博、语速流畅生动,我怎么感觉她就象李清照从宋朝穿越而来,魏桂军老师那讲课的风格就象老庄,尤其是他讲“逍遥游”,那神情感觉“逍遥游”就是他写的,神情并茂跟他一起在逍遥游。我们的杨华平老师讲《论语》,整个就象孔老夫子穿越,我们提问他作答,循循善诱,分析精辟到位,更是把苦涩难懂的《论语》,讲得通俗易懂。一想到这些就很兴奋,心就飞向了课堂。这两天又把上学期的各门功课重温梳理一遍,尤其是上学期学习《论语》课的“学而篇,为政篇”,对我个人而言,又得以新的学习体会,由感而发体会以下:
学习《论语》体会一:“学习”
《论语》儒家经典,它的思想包罗万象,无所不极,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曾也有疑问,也觉得有夸大之作用,当我学习了巜论语》,一学期来,经杨华平老师讲授《论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对《论语》的认知就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和体会,它不再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枯燥乏味与现代社会脱钩之典,《论语》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我大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灯塔,黑暗中的明灯。半部《论语》治天下毫无夸张!名至实归!我还仅仅是学习《论语》前两篇的体会。
“学而篇”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我们一天天长大,如果我们不学习,就跟田间野草,自生自灭毫无两样,庆幸“万世师表”孔圣人降临我中华大地,他教化我们一定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我们心明眼亮,再不浑浑噩噩,通过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提升我们处事技能而不惑,使我们得以立足社会,行走天地间天人合一,使我们生活有质有量,这里所讲的“学习”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和“习”“学”指的是理论知识,《论语》中教我们行“孝道“,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我们从书本学了行孝的基本知识,我们在行动中就要有所作为,在实际生活中就要去实践以达到“习”的目的。还如我们造飞机,先掌握造飞机的理论原理画图,通过一系列的艰苦制造。最终把纸飞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飞机,这就是学而时习之,难道不是不亦说乎?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论语》,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到一起,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志向,共同学习交流探讨,心灵精神都得到滋润,这难道不非常愉悦开心吗?
通过学习,我们的身心修养,眼界得到拓宽,思想道德得到了提升,即使有朋友不知或不理解,我们也不会为此烦恼生气而记恨,因我们心中有目标,要向君子看齐,力争做一个真君子。
学习《论语》体会二:君子
何为君子?我们要怎样去做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啦?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这里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做了,然后再说岀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夸夸其谈,目标定的很远大很宏伟,其结果一个也没实现,但另有一些人,平时不声不响,埋头做事成绩斐然。孔子又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不结党营私讲团结,不计个人得私,处处以大局为重。而小人恰恰相反,结党营私处处计较,现在的贪官就是道德低下的小人。学习了论语,就知道了君子与小人的差距,孔子:“君子不器”。君子他不是特指某一个器皿,他的胸怀海纳百川而无边,如水利万物不争。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四配十哲七十二贤,四配有颜回,曾子,子思,孟子轲。曾子著有“大学",子思著有“中庸”,孟轲著有“孟子”。我原来也觉得颜回什么也没留下,他怎么就是儒家四配,孔子最得意,评价最高的门生啦?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对物资需求极低,面对贫苦生活其乐融融,今人有几个能做到,颜回的学识也渊博。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段话是孔子整天与颜回谈话,颜回始终听老师讲,自己一言不发,象呆子似的,但孔子不像其他老师,家去再观察颜回的言行举止,发现颜回不但能完全听懂,还能举一反三发挥其意。孔门十哲儒商子贡与孔子对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俞?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段话大意是老师你怎么拿我跟颜回比,颜回是闻一知十,我也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我也不如颜回啊!(我认为这是孔子谦虚了)。在《论语》中对颜回的描述很多。虽不像曾子,子思,孟子留下著书立说,孔子说他是仁德修养最高的,孔子把“克己复礼”的希望寄托在颜回身上,可颜回英年早逝,“君子不器”说的就是象颜回这样的人吧。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一單食一瓢饮己成为历史。享乐或平淡,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仁德修养,自然而然做好了人生选择题。见贤思齐,君子也!
学习《论语》体会三:孝道
我们先来学习《论语》中,关于孔子“孝道”的四个解答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是孝乎?”
1、2是孟懿子孟武伯父子俩问孝孝。孟懿子鲁国三桓之一,在孔子时期,鲁国三桓非常强势专权,三桓之间争权夺利,内耗不断,国力日渐衰弱,这时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只回答二个字“无违”。告诉孟懿不要违背礼制,意在不要犯上作乱,就是最大的孝道。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向孔子问孝道,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只剩下为他的身体健康而担忧,有点懵?原来孟武伯出生高贵,不学无术,生活骄淫侈靡,。意在孟武伯你要改邪归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子游子夏向孔子问孝道。孔子回答是敬奉父母一定要做到从心里恭敬,和颜悦色,不要给父母脸色看,使父母感到难堪。孔子为什么对子游和子夏要这么说啦,子游子夏他们都属儒门十哲,他们的经济生活都很充足,对父母的衣食住行都很好,子游在对父母的“恭敬”有所欠缺,孔子才说了“不敬,何以别乎?”子夏性格比较直,有事没事态度都写在脸上,不经意间给父母脸色看,所以孔子才说“色难。”尽管你给父母好吃好喝,又为父母做了很多事,但你给父母脸色看,“曾是以为孝乎?”
不同的人问孝道,得到不同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孝道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定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所对人,确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象我们这个年纪,家中处高位爷爷奶奶辈,衣食住行都不愁,感受来自晚辈的孝道就是:孩子们都平安健康,精神生活都无忧,我们也就多喜乐长安宁!
(文史语言系 龙其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