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王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困而不巴结别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困而乐于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上说:‘就像修理骨角和玉石一样,要不断切磋琢磨。’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些话,你便能悟出其它的道理来。”
上面所说无论是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是孔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其实都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但两者又在层次和境界上有很大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虽然倒霉,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奉承他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来说,做到这一点还只是对于贫富本身的态度,还有一种对贫与富相比较的心理存在,还是没有到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们只是做到了贫穷,但是不去谄媚,不代表内心是没有怨恨的,是富足的。只能算还不错,但是还不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已经完全超越了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于礼乐之道和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了。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会安贫乐道。内在精神世界越丰盈,对外界要求的就越少。孔子找准子贡身上的问题,及时拔高他的境界,学生子贡的悟性很高,马上感慨:《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听了,很高兴,直接叫子贡的名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从今天开始,我也可以跟你谈《诗经》了,由此可见,《诗经》的境界是很高的。
“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把它延伸到了,一个人可以变得更好,可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
《论语》是两千多年以前,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对话,但也适用于现在。虽然现在的生活和那个时候有所不同,但《论语》当中每一句里的道理,都可以延伸到自己现在每天接触的人事物上,运用这些道理。这是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为人知并不值得我们忧虑,更加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别人不了解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原因。第一,可能是自己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别人了解的;第二,你没有想方法,让别人去了解你,求为可知也。自己不能够了解别人,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要时常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检验自己知人的能力。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这才是值得我们忧虑的。
一个人在世间行走,80%-85%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叫知人。毛主席讲: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合起来叫明智。其实,识人最终目的的还是要修己,修己是本,识人是末。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达到一定程度别人自然会发现自己这块金子,同时在通过不断的深造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大量积累识人的本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现的频率很高,孔子不仅在《学而》打头的第一章就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最后一章再次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收尾呼应。
孔子作为一个私立学校,他为什么成为圣人?他的私立学校跟别人不同,他从不教知识,他教的是怎样跟人打交道。儒家,就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论语》,不是来学知识,而是来学会做人。
学了《论语》之后发现,别人理不理解自己,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知人?自己有什么本领能让人知?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