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文: 孔子说:“我十至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用学到的道理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已经不再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万物都有天命的道理;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得进去,不固执己见;七十岁以后,做人做事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将读书分为三个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进步,又不偏离正道,是最为难得的成就。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真正的立志,是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孔子是花了五年的时间,才确立。所以立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而立”就是心中有主见,讲高一点,是心中有道。志于道嘛,只有一种志,是正确的,没有第二个答案,那就是——志于道。其他的都叫欲,只有志于道了,才找到了真正的心灵解放之道,才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朝着一个有价值的目标,不断的迈进,在这个过程里不断的有感受,其乐无穷。引到这条道上,就引向了远方。志就立起来了。
圣人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毛主席是不是做到了这三不朽?他让中国人站起来了,他有没有立德,立功?立言呢,有毛泽东选
集。三不朽,让我们知道一个标准,最终是要结果好,才是真的好。
【惑】=或+心,心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不惑用一个字表示叫:【定】。当你有了恒定的价值观,有了恒定的志向,就不惑了,就定了;就不会受环境影响,而左右摇摆,经得住诱惑。不惑包括两个方面:1、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和疑惑;2、对世界上的事情,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现象,如美丒,善恶,是非……能作出价值判断。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并不是你学了很多的知识,就不惑。你学得越多,会越觉得自己懂得的并不多,还有很多很多不知道;不惑,不是指你什么东西都知道,什么都难不倒你,人是不可能什么东西都知道的。不惑,是一种判断力,一种价值判断力。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取决于知识的宽度,而取决于精神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
孔子说的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的,命是客观存在的,这叫知命,
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到五十而知天命,是不得不承认和认知到,人是有天命的。必须无条件的接受,你知命,还要认命,这是客观的。另一面是主观的。人,是有使命的。你既然有这个命,就得承担这个命,敬畏这个命,履行这个命。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你就会坦然,会淡泊宁静,能善待一切。
钱穆:“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自此以往,则上达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由人,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知我者为天。”十五至五十岁前,为下学,学习人情事理即通过观察和学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来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律和要求。五十至七十岁,为上达:通过下学过程,逐渐认识到更高层次的道理和智慧,即自然法则。下学而上达: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与自然法则相符合的状态。
孔子讲的耳顺,真正的理解是: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听完以后,该干嘛就干嘛,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使命,也知道我在干什么。这个过程叫耳顺。就是,1、不再计较别人;也不纠缠别人,大度从容;2、不受别人干扰,不被别人误导,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是做给别人看。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纵己之心,想干嘛就干嘛,不会干扰到别人。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不去检点约束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符合规矩和法则,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孔子68岁,周游列国后回到了鲁国,5年后就离世了。孔子的精神长存,他不仅仅属于春秋,还属于千秋万代,是因为这一路走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真正做到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后来朱熹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