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之际,回顾这一学期,我们跟随魏桂军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浩瀚海洋中遨游。历史的长卷缓缓铺展,一幕幕生动场景跃然眼前。
我们见证了秦国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之策,一统六国,开创了华夏大地首个封建王朝的辉煌篇章。然而,“始皇”之过,在于不施仁义,攻守之势异变,暴政虐民,违背时势;“二世”昏庸,法度不严,朝令夕改,严苛无度,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繁华仅存十五年,“三世”子婴在位更是短暂,仅四十六天便告终结。
随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邦高唱《大风歌》,开创汉朝基业。他胸怀壮志,虚怀纳谏,重用贤才,完善制度,深谋远虑,为汉民族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我们也目睹了项羽与刘邦长达十余年的帝位之争,最终在“四面楚歌”中,项羽以盖世豪情,慷慨激昂地与虞姬诀别,自刎乌江,留下了千古绝唱《霸王别姬》。
期间,我们品读了贾谊的“雄文”《过秦论》,感受其磅礴气势;司马迁的“奇文”《报任安书》,领略其深邃思想。及至文景之治,汉文帝(刘邦之子)与汉景帝(刘邦之孙)治世有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废除肉刑,禁马出关,重视农业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为汉武帝刘彻北征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景帝时期,采纳晁错《论贵粟疏》之谏言,“重农抑商”,提出“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理念。同时削藩收权,巩固中央集权,却引发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巩固帝业,不得已诛杀晁错。然而,晁错的《论贵粟疏》被誉为“鸿文”,其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历久弥新。如今,每年中央的第一个工作会议便是农村会议,可见自古至今,“三农”问题始终是民生之大计。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过秦论》的磅礴气势,《史记》的深邃思想,《文景之治》的治国智慧,《报任安书》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厚黑学》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此外,魏老师那充满热情与文采的美文《鹌鹑号子》,让我们受益匪浅。学友们的好文章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和启发。
这一学期的国学课,让我收益良多,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文史语言系 王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