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读《论语》为政篇
发布时间:2024-12-24    点击:    来源:原创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第一个是孟懿子问孝。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一个从政之人,一个在上位的人来问孔子,我怎样做才叫是孝呢?孔子是怎样回复他的呢?孝不难,只要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就可以了。孔子回答到这里,孟懿子没再追问。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父母放心的事就做,不放心的事就坚决不做,这就叫无违。这个是不是很简单?真的如此简单吗?孟懿子是一个大夫,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无违就是告诉他,你要以对待父母的心来对待天下人,要视天下人为父母,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愿,便是大孝。人民所向往的幸福生活,便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这一段话,孔子没有讲出来,只说了一句无违,让孟懿子去领悟,但孟懿子没有领悟到,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孔子出门,樊迟驾车(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孔子就跟樊迟交流。刚刚孟孙问孝于我,我告诉他“无违”,你怎么看?樊迟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这个“无违”,谁都知道啊,老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前面我们学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要化民易俗,孟懿子你要自己以身作则,把孝道推行起来,这才是大孝。

  孔子为啥不直接说:无违礼?为什么要省略那个字?那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这个无违的理解是不同的。你在不同的位上,你无违的程度是不同的,无违的对象也是不同的。所以读经典,要多悟,多去感受。

  第二个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儿子,名彘(zhì),“武”是谥号。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孟武伯,而是反着说的。做父母的,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唯恐子女身体不健康,随时担心子女生病。如果你用父母对待你的心来对待你的父母,那还有啥话可说?据史载,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长子,为人骄奢淫逸,有诸多切身之疾。孔子在此处的回答,意即为人子者若有诸多不义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他这是借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地向他提出批评和教育。孔子这样的回答,其实也是在讲,做子女要谨言慎行,要合乎礼义,使父母不忧虑其它,唯以子女生病而扰患。这样才叫孝。

  父母为其疾之忧,也有其它种解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子游问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很多人就认为,拿点钱给父母就行了。孝顺不是简单地给父母钱花,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开心。你看现在有的人挣了钱给父母买大房子,可是老人住不习惯;买了高档衣服,老人不愿穿;买了营养品,老人嫌浪费。这样的孝顺真的让父母开心吗?连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有供养而没有敬意,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可见孝顺的关键是尊重父母。所以,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内心的敬。尽孝,主要在一个“敬”字。

  第四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我怎样做才叫孝呢?孔子说,最难的是保持和颜悦色,如果你能做到怡无色柔无声,这就叫孝。子夏这个学生,比较保守,性格内向,态度不太好。而子游呢,性格不拘小节,爱评判人,有点自负,所以要敬。孔子是因才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讲。有事情了,子女就先做了;有好吃的,也先给父母吃,这就是孝吗?不是,关健是你的态度,对一般的人来说,真正对父母,什么叫孝?——内在的敬,外在的态度。如果你态度不好,山珍海味,好饭好菜,父母吃进去也消化不了,因为父母心情不好。少吃一点可能还好一些。怡无色,柔无声,对父母要有耐心。

  以上四章,孔子从四个角度讲孝: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敬;色难。告诉人们,什么才叫“孝”,什么样才叫做到孝了。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