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学校请了江苏理工大学的李教授来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李老师个子不高,身材适中,穿一件旧棉袄。乍一看,质朴得像一个农村老头。但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还有一种不露锋芒的内敛,有一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又不以为意的厚重。
李老师讲《大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不发讲义,只有投影到黑板上的大纲。重点词句板书在黑板上详细解读。如讲到曹操的《蒿里行》时重点讲了曹操的历史形象: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统一北方,创建曹魏政权。陈寿的《三国志》上有大量的记载。伟人毛主席也称他为真男子,大英雄。然而他还有另外一个形象,犹其是在民间:残暴多疑,狡诈狠毒,拥兵自重,篡权营私。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把他的奸臣、奸雄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之所以出现这种分裂、矛盾的现象,李老师分析了原因。史学家陈寿如实记述:事实就是这样。而文学家罗贯中认为,事实应该是这样:刘皇叔代表的是正统的汉家政权,理当仁义宽厚,清正贤明。曹操是乱臣贼子,“挾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不奸。历史学家尊崇历史的真实,文学家追求文学形象的真实。如曹操被董卓通辑,和陈宫一起去投奔吕伯奢一节。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吕伯奢外出不在家,其子安排两人住下,背地里却偷走了两人的财物,曹操一怒之下,杀了他儿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说吕伯奢的儿子因盗窃被杀,却作了一大篇文章:先是吕伯奢招待曹操和陈宫住下后,去村外打酒买羊,曹操因多疑和陈宫一起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逃走路上遇吕伯奢打酒买羊回来,又将错就错,索性残暴地骗杀了吕伯奢。并道出了那句直叫人脊背发凉的“奸雄名言”。
于是,我们如醍醐灌顶,建立起来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文学作品虽能反应历史,但不是历史,其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只要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
李老师讲得自由奔放,如江河一泻千里,似山恋延绵不绝。肆意铺排,辗转反侧,最终又回到了曹操的《蒿里行》。诗中诗人体察民间疾苦,怜世悯人,哪有半点奸臣形象?
李老师如脱稿演讲。没有讲义的束缚,也没有了讲义的提示,这对前期的备课要求会更高。因此我说:李老师备课备了四十年。邻坐的张雪莲同学争辩说:李老师根本不用备课,知识都存在他的脑海里,要用时信手拈来。我想:也对!
天上方一日,人间己千年。课堂上的时间过得真快。范永旻同学说:一节课就讲了两三首诗,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听过瘾。我深有同感,恨不得提个建议,把每课时延长到两小时。受教于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很幸运的事。我暗撮撮地念叨:明师出高徒,我们也是要跟着沾光的。邵春华同学打趣说:你们是高徒,我是打酱油的。我知道她是自谦,她读过很多书,写作是深藏不露的高手,我看过她的两篇文章,那叫一个爽啊!不过,气氛刚好,我还是要借她的话飘一下!高徒也好,打酱油的也罢,在这样的课堂上,且学且议,乐甚至哉,幸甚至哉!
(文史语言系 龚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