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论语》句读: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发布时间:2024-12-10    点击:    来源:原创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一个人的志向、态度;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实际行动;能够长时间不改变父亲的处世之道,才可称谓孝了。”

  这个说法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具体分析。当时的家长制度或者风俗下,子女没有太大的行事的权力,所以父亲在世时,只能观察他的志向和态度,才能知道他的行事原则;

  而父亲去世后,则可以直接观察他的行为了。这里的“父之道”是指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如果子女能够多年不违背父亲的原则和方法,就可以称为孝了。

  结合第9章曾子讲的"慎重,追远,民德归厚也"

  对于一般人来说,丧三年,父母还如同活着时一样,这就叫慎终追远了。更高的理解是:要跟父亲的精神,价值观,做人的原则,相关联,传承好这些,就很好了,三年下来,就能民德归厚了。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强调家风传承的一致性,较长时期坚持父辈的处事风格,家风则得以传承。

  孔子的思维逻辑,总是将家庭元素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类比。

  比如把对长辈的“孝”延伸为对上位者的“忠”,把对弟兄的“悌”延伸为对朋友乃至对同僚的友爱。本章中的固守家风,其实也可以类比为不轻易改变国策,动摇国家的根本。孔子这种适合于宗法制度“家天下”时代的类比逻辑。

  我们阅读古代思想典籍时,一定要善于思考、破除崇拜、客观判断的原因。学习孔子诸子百家,以及后世的思想学者,无疑都属于他们所处时代的顶流文化精英,但也一定要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

  《论语》是一种智慧,智慧可以传承。所以读《论语》是给我们一些考虑问题、为人处事的思路,你看它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你把它整个连起来,你会觉得把人类的思路很完整的把它陈述出来了。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