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几章我们学到的都是孔子和弟子的一些直接的言论,下面这一章属于侧面描写,来说明孔子本人的修为态度。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这里记录的是子禽和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齐国人。可能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称子赣,卫国
人,小孔子31岁,孔子早期的学生。
【书面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
法,不相同吧?”
子贡的说法很具有外交辞令的风格,既没有明说孔子其实有主动求得的成分,又揭示了孔子得到礼遇的本质原因。
那个时代的孔子接触到的都是各诸侯国的王。如果是一般人,就会用行贿、拉帮结派、自吹自擂等方式去套近乎。
子贡说,孔子,我的老师,靠的不是行贿,拉帮结派,自吹自擂。而是靠的这五个字“温、良、恭、俭、让”的儒者风范、人格魅力所得到的。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可理解为:温厚、善良、庄敬、节制、谦逊。这是子贡对孔子作为从政者的仪态的描述,自然是要作为所有从政者的标准的。
这则对话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时政的热切关注,对于从政求仕的积极主动。
孔子的学说就是政治学说,孔子的个人理想就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很显然,权位越重,实现政治理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对社会的影响就越大。
所以,从《论语》记载看,孔子从来不掩饰自己做官、做大官的愿望。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修养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这五种传统美德的敬仰和学习。
对照现在很多时候有些人讲排场,一个大师的简介里名号一堆,大师出场,红毯铺好,列队欢迎,全场起立鼓掌。而现实中,很多所谓的大师基本上是骗人的。讲大排场的,最终也会如过眼烟云。很多事情似乎不搞点名头,别人就不相信你,要稍微弄点名头上去才行。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真正的儒者风范,我们要好好学习,对照自己,温、良、恭、俭、让,做到了吗?
子贡高度地评价孔子,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还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圣人的样子。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