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读《报任安书》为司马迁不平
发布时间:2024-12-02    点击:    来源:原创

  日前,我们上了一堂公开课: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篇近三千字的文章,内容极为丰富,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学校将课文预告后,吸引了众多听课者,教室里人气满满。魏老师为这篇文章做了历史背景的阐述,精彩地解读了全文,台上台下师生同频共振,为司马迁唏嘘不已。

  司马迁是《史记》作者,《史记》可谓皇皇巨著,“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身受腐刑,几近崩溃,但为了完成他和父亲的心愿,忍辱偷生,在完成《史记》后不久即离开了人世。是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若无此信念,由着他的秉性或许早就选择了死。

  文章以迟复任安来信作为开头,解释了理由,其实除了他列举的种种客观原因,还有他心里的矛盾和愤懑。最终他虑及任安遭难,随时恐有不测,才给任安作复了。于是留下了这篇让人动容、让人扼腕、让人为之愤慨的文章。

  他的自卑与自我肯定在文中第一段就有了充分的表达,自卑:“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紧跟着“虽才怀隋和,行若由夷”,又有了自己不甘被人侮辱的流露。

  在文中他列举了历史上宦官被众多士大夫不屑与之为伍的事例,来解释任安要求他“推贤进士”,让他为难的“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的难处的文字。

  他与任安都蒙受了冤屈,在我看来,司马迁的冤屈远胜任安,他在文中诉说了李陵事件的原委,他的正直、真言有了充分体现。他客观地分析了李陵降敌的因果关系。“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

  而此时在当朝,当李陵捷报传来时,庭中百官奉觞上寿;当李陵兵败消息传来时“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此时司马迁虽“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但仍能在汉武帝面前:”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他主观上是想宽慰汉武帝,为李陵客观分析降敌的原因,并说他日后在可能的情况下仍会为大汉效力。但是汉武帝却认为司马迁诋毁了他宠妃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乎汉武帝给了他一个要么被杀要么腐刑的处置。

  在狱中,他发出了:“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及在槛宑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的感慨,他无奈至极!可怜之极!

  随后,他列举了诸多身处逆境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著作的大家。推人及己,他要为了父亲和自己的夙愿,成就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述往事,思来者。“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表示为此无怨无悔。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在读书之余,掩卷自思,为司马迁不平。正义、直言不是人们应该有的品德吗?何罪之有?倘若人人都为了自己利益说假话,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也看到了封建皇帝的残暴,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可是在司马迁的事情上充分暴露了他为了自己的帝王地位、自己的尊严,而就因他为李陵说了真话,就残忍地要杀人、要让他蒙受比死都难忍受的酷刑,封建社会制度的血腥可见一斑。

  (文史语言系 马光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