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讲了作为从政者应具备的五种态度。
一、君子不重则不威
重是自重、自信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不自信、不自重,表现出来的态度就不会庄重严谨。这是说作为从政者内心要自重,仪态要庄重。
二、学则不固
经常学习,就不会闭塞孤陋、死板教条。固,是“围”的古体字,《说文》解释为:“固,四塞也”。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孤陋寡闻,从而做事死板教条。
要破除“固”,就要通过学习。这是说作为从政者要不断学习,防止孤陋教条。这里的“学”,不单纯指学习知识。参与实践,观察社会,勤于思考,而有所感悟,是更好的学习方法。
三、“主忠信”
始终如一地坚持忠信。主,是“炷”的本字,象点燃的火把之形,上面的一点是火苗,下面是火把的木柄。用来指油灯的灯草、灯芯。木柄和灯草都有一以贯之的特点,而引申为主要的、根本的,并带有自始至终的含义。“主忠信”如同说“以忠信为主”。这是说作为从政者要始终坚守“忠、信”两种原则。
四、“无友不如己者”
犹说“无不如己者之友”,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也即人人皆有所长之意,体现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如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作为从政者要有虚心、尊贤的态度。
五、“过则勿惮改”,对待过错要敢于承当、大胆改正。惮,怕。重点在于“勿惮”,强调从政者要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书上看的,老师讲的,自己悟的,这里,首先明白一点:自重≠自尊。自尊最容易走向傲慢,老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是基于潜意识里的自卑感,所以,自尊、自卑、傲慢,这是三胞胎。那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其实骨子里是自卑的。
自重,是重视自己并且尊重他人。是以自己为主,以对方为重,才会不怒而威。
学习要懂得变通,灵活运用。不能僵化。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处世交友,要把忠信摆在第一位。跟前面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对应。主忠信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你处世交友,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别人,而是要重视每一个人的长处,尊重每一个人的优点,这样你就不会轻视别人,就会觉得没有哪个朋友比我差。
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自己错了,也不要怕,改了就行。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