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网站登录
您好,undefined!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论语到底讲的啥?
——分享 《学而篇》之第2-6章
发布时间:2024-11-17    点击:218    来源:原创

  我们知道,《论语》是分篇的,每篇有若干章。有些章就是一句、或几句话,所以叫章句。前面学习了《学而篇》的第1章。从中我们一起分享了提升个人修为的方法,就是“学”。那么,跟着孔子“学”些什么呢?今天我来分享一下笫2一6章内容。

  《学而篇》第2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43岁,孔子晚年收授的学生。在《论语》里出现不多,但话都很有分量。这句话,是有子说的,并不是孔子说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是说,做人啊,如果孝顺长辈,友爱弟兄,这样的人还冒犯长辈上司,那太少太少了。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不好冒犯长辈上司,这样的人却好作乱,这是没有的事儿。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了,孔子的“修身”基础之学,首要讲的是“孝悌”,反对的是“犯上”、“作乱”。

  并且认为,只要做到了孝悌,那么犯上和作乱,就会避免。

  这并不能说明有子的观察有偏差,要知道在他生活的春秋时期是宗法社会,无论家臣、国君还是天子,远远近近都带有血亲关系,政治上的造反往往也可以视为家族中的不孝。所以,在有子的认知里,“孝悌”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保障。

  那怎样才能成“君子”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要想成为君子必须致力于根本性的品行,根本立住了,为人、处世、从政的大原则自然就确立了。大方向就把握住了。这叫“本立而道生”。

  那么,什么是根本性的品行呢?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就是求“仁”的根本啊。就是通过孝悌,来追求“仁”。

  而孝悌,是一切的根本。

  这里出现了“仁”。

  仁,在这里,是孔子学说的专用术语。

  代表的是孔子理解的、追求的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人和组织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的一种和谐而良好的关系。

  一个人,就不需要“仁”。如果世界上就你自己一个人,你修身不修身,其实是无所谓的。

  但是,一旦出现了另一个人,两个人就出现了关系怎么处的问题了。

  所以,这个“仁”字,就是“二人”。

  孔子并没有直接地、具体地给“仁”下定义,但是,《论语》里,孔子是用举例、举反例的方式,来说明什么行为是仁、什么行为不是仁,也能够让大家了解仁的意思。

  有子这句话讲了孔子教学内容的一个根本内容,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学而篇》第3章内容。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这个词出自《尚书》,当时就是指花言巧语、伪装和善,带有欺骗和讨好的贬义。由于表现出来的亲近热情,虚情假意,并非发自内心,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鲜矣仁”,基本都是做不到“仁”的伪君子。

  “仁”,是孔子学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的重点在于发自内心,而不是虚伪地做做样子。放在有子讲“孝悌”之后,就是指“孝悌”必须发自内心、出自真心。

  当然,“仁”包括“孝悌”,但不仅仅是“孝悌”,同时更包括超越家族的社会化的良好人际关系。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发自真心的“仁”呢?

  看《学而篇》第4章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给出的方法是不断的自我反省。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小孔子46岁,鲁国人,孔子的后期弟子。

  曾子说自己每天都多次地反省几个问题:与人共事、帮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讲诚信,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是不是运用到了实践中?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会只有这三件事。这里所写应该是曾子认为最为重要的事情。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是以人为本,所以儒家的自我反省,他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救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道德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反省的目的,就是自我革命。如果不反省,会变得固直。而善于学习,就不会固直,会自觉革命。最终,在于找出自己的缺失,加以改善。

  反省是不需要外人督促的内心活动,是对行为的自我审查。这是对“仁”发自内心的这一特性的承接。

  在这里,曾子还说出了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忠、信、习。

  忠,把心放在正中,意思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信,守信用、讲信誉;习,即“学而时习之”的“习”,此处更有“演习”之意。“习”即是修为的方法,也是修为的内容。

  孔子的学说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学说,学以致用自然要用于从政实务。那么在《学而篇》策5章就讲“仁”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运用。

  《学而篇》笫5章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说的“道”应该理解为治理之意,与前文并不相同。

  孔子不用“治”而用“道”,“治”是法治之名,“道”是引导,是仁义治国的用法。

  古代天子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例。千乘之国,拥有千辆战车的邦国,不算小国家了。

  怎么治理较大的国家呢?首先是“敬事”和“信”。敬事是指严谨行事、稳重有度,信即讲信用。这是讲参与政事、参与国家治理的大原则。

  “节用”是节约开支,提倡从政者节俭不铺张,爱惜财力;

  “爱人”,就是官吏臣僚之间要相互关爱、协助,或者上位者要体恤下属官僚。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后面的“民”相对而言,可见是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使民以时”,是说征发徭役、使用民力要适当,不要耽误农时。

  勤政、守信、节俭、搞好同僚关系、爱惜民力,几乎囊括了优秀从政者的必备品行,也正是“仁”在国家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这种施政主张,就是“仁政”、“德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明明德”所明为何德?答曰:“敬事而信。”;“亲民”如何才算亲民?答曰:“节用而爱人。”; “止于至善”什么是至善?答曰:“使民以时。”

  以上,对孔子关于从政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做了高度的概括。

  《学而篇》第6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的“弟子”是对年少之人的通称。

  孔子总结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友爱平辈,做事要谨慎,说话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有余力再学习其它文献(诗经、四书五经等)。

  如果你要想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学文列在最后,表示求学的年轻人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为读书就是一切。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合理的调整合改善自己的所作所为,每日寸进,以求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