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历来学人理解不一,众说纷纭,有交友说,有修身说。从修身说,又是说法不一:志同之友的道德水准是高于己、低于己,还是有的高于已、有的低于己,确实讲的都有道理。反复阻嚼,似是又觉非是,象似后来佛家偈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不妨试从孔子的语境中再来品味这句话的内涵,能否有所其他收获。
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篇中第八章,全文如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主要谈论由孝而忠信等修身做人的问题,所以此章内容也应是围绕修身而谈,注意一点的是,孔子谈君子修身都是重在自身。
回到本章,孔子為什么要先从“不重不威”谈起。重:厚也,与“轻”相对,有自重、庄重、端重、敦重、厚重之解释。庄重如此重要吗?在《礼记》中记载了曾子的话:“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把日常生活举止不庄,列为第一不孝。可知其重要,西汉楊雄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何谓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重言即不虚言,不妄言。言行一致言語庄重。重行:躬身敬业,待人礼貌谦逊,显示德行。重貌:举止不轻佻,态度不傲慢,言语不粗俗,具有威严。重好:兴趣高雅,淡泊明志,吸引君子、贤人。宋儒朱子曰:“厚重为学之本。”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厚重之人会受人敬畏(威、畏同源字,有敬畏之义),学习就会有成效,就不会违背礼义(固:郑玄注为违背礼义),就会主忠信,“主”有亲近之义,即亲近仁、亲近有仁德之人。“无友不如己者”,应该是孔子的一句谦己之语也隐含亲仁之意,修养着重在个人,所以与我志同之友者,无论修养水平高低,对他们的长处或不足之处,我都会自我反省有没有做到,存不存在同样毛病,该如何改正,如何足戒,都会真诚地加以改进提高,促使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读在这里,思到此处,只觉得眼前站立着一位活生生的殷殷恳切教诲我们的孔老夫子。巍巍乎!
(文史语言系 潘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