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知青岁月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4-10-30    点击:    来源:原创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在此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近1600万。那时,我也成为知青大军中的一员,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与他们同甘共苦,一起战天斗地,刻苦磨练自己。在那火热的岁月里所发生的一切,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让人终生难忘!

  一、知青一家人

  在1968年年底,我插队至武进西部一个小村庄的知青点上,那时这个知青点上已有包括我哥哥在内的四位知青,早在1964年,他们四人就在初中毕业后,根据政府的要求有组织地安排到农村务农,应该讲他们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代知青,当时河北的邢燕子、江苏的董加耕都是闻名全国的知识青年。后来他们中的另外三位知青的兄弟也来到知青点,这样我们八人组成了一个知青大家庭。大家在这个大家庭中不分你我,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真正做到了“有苦同吃、有乐同享”。当时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在一起还是很开心的!

  当时我们正好兄弟八人,就分成四组轮流值班,负责当天的伙食、卫生等日常性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那时早晚餐的用菜一般是咸菜,各人自理,中餐用菜有值班人负责。我们当时都有自留地,种了许多蔬菜,一般都以蔬菜为主,特殊情况下才吃肉。我记得在平时就是烧一大盆青菜之类的蔬菜,大家围着小方台边吃边聊,不时还发出欢乐的笑声!

  记得有一年黄梅季节的一个下午,我和农友们正一起在水稻田里插秧,天气突变,乌云压阵,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瞬时降下了倾盆大雨,但我们仍坚持在田里劳动。在那个季节里,经常听人讲哪里哪里有人被雷电打死了,真的让人胆战心惊!就在那时我们住的房子倒塌了,那面土结构的大山墙整体倒在了我们的房间里,如果在晚间或中午倒塌的话,那就要发生意外了!

  事后,地方政府专门派人对我们进行了慰问,并及时下拨建材,帮助我们修建好房屋,当时我们从心底里感激党和人民政府的殷切关怀!

  二、父母般的关爱

  我所插队的小村庄,田多人少,经济基础比较簿弱,但村民们都十分善良朴实,待我们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村上严姓人家的夫妇两人,我对他们的印象最为深刻。男主人叫严细生,为人正直厚道,曾担任多年的生产队长,在村上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因此,大家都叫他“老队长”。他的爱人待人真诚热情,他们夫妇两人对我们知青犹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大忙季节和特殊的情况下,他们还经常帮助我们烧饭,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的问题。有一件事我永远是忘不了的:那是一个冬季的日子,我和村民们一起在浇刚栽上的油菜,由于河滩陡加上路面湿,我不慎连人带着水桶一瞬间滚到了河里。幸亏村民们及时把我从河里救了上来,那时我已全身湿透,冷的颤颤发抖。老队长夫妇知道后,立即把我接到他们家里,把他们儿子的衣服给我换上,还熬了浓浓的红糖姜汤给我喝,为我去寒,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我待他们一直犹如自己的长辈一样,在他们离世时,我都一一为他们送行。总之,在长期的岁月中,我们与村民们都相处的像家人一样。

  从那时起,我经常能与村民们早夕相处,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喜哀苦乐。在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还较差,农民的生活普遍都比较艰苦,多数人家日常吃不上荤菜,就连自家鸡生的蛋也舍不得吃,都要拿到镇上去卖,卖到的钱再去买盐、糖、火柴、布等生活日用品。

  现在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都过上了小康生活。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相信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昼夜夺双秋

  在六十年代末,农村生产基本无机械化条件,主要靠人工。因此每年的秋收秋种都非常紧张,开始秋收阶段,白天主要是割稻、收稻,收稻的任务都是有男劳动力承担,那时运输就靠人挑。为了防止天气变化,一般都把稻子脱粒安排在晚上进行。男劳动力上机轧稻,那时轧稻采用的是脚踏式轧稻机,妇女则负责搬稻子、运脱下的稻谷、堆草等辅助性的活儿。

  那时做到换机不换人,把男劳动力分成若干组,在时间上又分成上半夜和下半夜进行。尤其轮到下半夜让人感到压力更大,白天干了一天已经非常累了,晚上还要连续作战。有几次我轮到下半夜上岗,当轮到换班休息时,躺在草堆上很快就睡着了,那时夜间已开始下霜,因此醒来自己从头部到全身都是一片雪白。现在回想到那段岁月的经历,感到确实磨炼了意志,形成了自己一生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优良作风。

  四、挖掘德胜河

  我在农村插队的那个时代,国家对水利建设非常重视。每年秋忙还未结束时,就组织广大农民上水利建设工地了,有的是老河改造,有的是新开河道,如果是新开河道,那工程量就非常大。我在农村期间,就分别参加过隔湖围湖造田、太隔运河、德胜河等水利工程建设。尤其德胜河工程特别艰巨,因它是新开河道,工程量特别大,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是最深刻的!

  在1972年秋季,秋收大忙尚未结束,我就跟着水利建设大军出发了。当时都是各自帯上劳动工具、被子以及生活用品徒步奔赴目的地。那时一般住宿都安排在工地附近的农户家中,因开拓德胜河工程量特别大,所以动用的人员规模也相当大。我们住的地点离工地有六、七里地,每天五点半就起身,六点吃早饭,六点半出发上工地。有时天气不好的情况出发时天还是黑的,傍晚五点收工,回到住宿地天已暗了。真的是披星星、戴月亮,起早摸黑大兴水利建设啊!那时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补贴,例如每天每人补贴一定额度的粮食和伙食费,另外还有一定的劳务费拨到生产队给我们记工分。

  记得德胜河的河道开得非常深,越往下开劳动强度就越大,并且挖掘的泥挑得越远,在接近开到河底的时候,挑上一担泥要爬几十个台阶,才能到达上面,那时人已气喘吁吁,感到呼吸都有点困难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样超强度的劳动能挺过来,主要是自己的胃口特别好,我每餐在工地上能吃八两米饭,实行了“三八”制。下饭的菜就是青菜加酱油汤,大概五天吃上一顿肉。现在我每想到那段在水利工地上的日子时,对今天的生活就感到特别的满足和珍惜!

  五、永恒的记忆

  至今距1968年已整整半个多世纪了,当年下乡插队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今已是古稀之人了,真的是感慨万千!当时我和全国千百万年轻人一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但自己永远无怨无愧!通过多年的磨炼,自己成为了一名能吃苦耐劳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对国家建设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家乡常州的两湖建设,我当年插队所在的小村庄被规划在内,并也在近年进行了整体拆除。虽然这个具有典型苏南水乡风格的小村庄永远消失了,但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善良纯朴的村民、尤其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都将是我一生中永恒的记忆。

  我深信,知青人的经历将成为共和国史册中光辉的一页!

  (文史语言系 张平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