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孔子的孝悌思想
发布时间:2024-10-21    点击:    来源:原创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孝治天下”思想,但他是较早系统论述孝悌观的思想家,也是积极推行孝悌思想的实践者。在中国人总结的著名的24孝中,孔子弟子故事就占了三个,这就是曾参的《啮指痛心》,子路的《百里负米》,闵子骞的《芦花顺母》。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则明确提出“孝治天下”的主张,《孝经》究竟是谁人所作,至今难以定论。一说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一说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前者似乎更为合理,因为这符合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本文通过《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对孝悌的对话,探讨孔子思想中的孝悌思想。孔子的孝悌思想散落在《论语》的多个篇章中,看似比较零乱,其实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

  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是明确了孝悌在整个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引述了孔子弟子有若的一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中引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有的人认为只有孔子的话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弟子的话只能代表弟子的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很赞同《论语》中所引用弟子的话可能是这些弟子转述孔子的话,最起码是转述孔子的思想,《论语》通篇的思想包括其弟子的思想,就像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吾道“一以贯之”,不能将孔子与其弟子的思想割裂开来看。

  《论语》把有若这段话放在整个《论语》《学而》篇的第二章,这充分说明孔门及其弟子对孝悌的重视,这一论述突出了孝悌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悌又是仁之本,也就是仁的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有若作了严密的论证,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以下犯上的,是很少见的;不喜欢以下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孔子推崇周礼,周礼就是一种秩序、一种制度,这种秩序和制度就是治国做人的遵循,也就是治国做人的基础,不犯上、不造反就是秩序,就是制度,就是基础,基础建立起来了,国家就稳定了,人民就安逸了,而这基础的基础就是孝悌。

  在《为政》篇中记述,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孝悌的风气影响政事。’这也是从事政治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能算是从政呢?”这里孔子进一步说明,孝悌乃是为政之始,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可以影响一个家庭,就可以影响社会,就可以影响国家,实际上就是无声的为政。按照孔子的这一思想,后来儒家提出了“修、齐、治、平”,《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而修身之要,首在于孝悌。

  二、事父母,能竭其力”

  这是孔子孝悌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对孝悌的行为要求。

  既然孝悌乃仁之本,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孝悌呢?《论语》《学而》篇中记述了子夏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怎样做到孝悌的明确行为要求。

  所谓“竭其力”,首要的就是要把孝悌放在首位。也是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告诫弟子,年轻人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对兄弟长辈要恭敬,言行谨慎而讲诚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德之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知识,而不是我们现在教育中把学习知识放在首位。在《子罕》篇中,孔子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竭其力”就是要做到“无违”,也就是不要违背礼。在《为政》篇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因此,所谓“竭其力”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礼的要求来对待父母。后来人们总结了一句话:万事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如果单纯论迹,则寒门里面无孝子。

  三、不敬,何以别乎

  这是孔子孝悌思想体系中对孝悌的内在要求。

  孔子讲孝悌,更为强调的是内心的敬重与敬畏。《为政》篇中记述了他与子游的一段对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现如今大家认为的孝是可以赡养父母。但是就连狗与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在着一颗孝敬的心的话,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提出三年服丧期太长了。三年时间,君子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疏。陈谷子吃完,新谷子成熟,用来取火的木头轮换过一遍,一年丧期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死后一年你就吃米饭,穿锦衣,你安心吗?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在服丧时,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觉得心安,就去做吧!于是骂宰我真是不仁啊。孔子在这里不仅仅强调的是服丧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心对父母敬还是不敬的问题。在《八佾》篇中还有一段类似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如祭,如不祭。”《乡党》篇中记述:虽疏食菜羹,必祭,心齐如也。

  内心的敬重与敬畏,当然会表现出来,除了行动之外,脸色是内心的晴雨表。一个人一时和颜悦色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为政》篇中记述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很多人认为,所谓孝,就是父母有事情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帮他们做了;有好酒好饭,先让他们吃了。孔子以反问的口气予以否定,同时指出,尽孝,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现代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四、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孔子孝悌思想体系中对孝悌的外在要求。

  孔子的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也是最为人们所怀疑的,怀疑者的理由是如果“父之道”是错误的,我们也要“无改”吗?其实,通读《论语》全篇,你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了。在孔子的眼里,孝和顺是连在一起的,顺就是顺从的意思,既然你是一个孝子,当然要顺从父母的意愿,如果处处都逆父母而为,那叫什么孝呢?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个人志向,因为这时他父亲做主。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看看没有父亲的约束,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自律。若是他多年都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行事之道,说明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就可以说他是尽孝了。在《子张》篇中记述了曾子一段话,他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孟庄子的孝,其他地方别人都能做到,他不更换父亲所用的老臣和施政方针,这是别人做不到的。

  当然,孔子讲顺从也不是一味地顺从,当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和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地劝导。《里仁》篇中记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即使父母不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也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虽然替他们担忧,但不怨恨。至于后来被演化成以下附上的“顺德”,则是后来一些理学家和统治者歪曲或者利用了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只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来没有讲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孔子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提出了孝悌思想的具体要求,如在《里仁》篇中指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政》篇中指出:“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些都构成了孔子孝悌思想的内容,几千来都为人们所遵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我们都要继续发扬光大。

  (文史语言系 朱海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