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参观史学大师吕思勉生平展
发布时间:2024-10-09    点击:    来源:原创

  国庆假期,我以仰慕的心情,来到位于常州市十子街8号,吕思勉故居,参观了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生平展。

  我细致地观看了历史图片、实物,认真地阅读文字内容,深深被史学大家吕思勉求真务实,“精熟全史”“史学通才”所折服!他淡泊名利,认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勤奋努力。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建议旧史阅读速度是一日一卷,而二十四史共3259卷,按这个速度,需要8~9年。他说,自己第—遍不甚了了的阅读花了八九年时间(15—23岁)。他曾说:“人家说我正史读过遍数很多,其实不然。《史记》、《汉书》、《三国志》读的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有两遍而已。”如此治史精神怎么不令人敬佩呢!

  吕思勉故居,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清代硬山造结构,青砖粉墙、飞檐瓦当、木格花窗的古朴风格的建筑,由时任江西奉新知县吕思勉的祖父吕晋廷所建。故居座北朝南,原占地面积1000多平米,建有东、西两宅,各前后四进。抗日战争期间,西宅被日机炸毁,现保留下的为东宅,共四进二十一间。第一进为门屋三间,入内天井花台,西首有厢房一间;第二进为大厅三间、接翻轩三间,罗砖地面,后有天井花园,四周设回廊,西面有—月洞圆门,原与西宅花园相通;第三进为堂屋三间,后有天井,天井东首侧厢—间;第四进为二层楼屋上下各三间。

  吕家世代读书仕宦,清代常州第一个状元吕宫即为吕思勉前世祖,到吕思勉一代已历数百年。1987年12月,吕思勉故居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吕思勉故居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思勉生平展,前言:简历、成就、历史贡献等。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先生执德契于道,立行依于儒,言治则尚法,以高尚的书生气节为我们树起了一座精神殿堂。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名字——吕思勉”。

  吕思勉先生生平,分四篇介绍:第一篇 潜心向学 立志治史。吕思勉“训学于传统国学”,六岁从师读书,十二岁以后由父亲亲自教授。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通鉴辑览》,又读《日知录》《廿二史札记》及《经世文编》等史书,对中国历史有了大概了解。十五岁考入阳湖县学(秀才),开始自学《资治通鉴》《明纪》和《四库全书总目》。还精读了段注《说文解字》《十三经注疏》,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

  第二篇 传薪授徒 堪称师范。吕思勉“早期的执教足迹”,1905年,先生始教于常州私立溪山小学堂;1907年常州府中学堂首任校长屠元博聘请先生任史地教员;1910年到张謇创办的南通国文专修馆执教;1912年受聘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4年后任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1919年到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国文;1920年远行至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投身光华大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师生参加爱国活动,美籍校长蛮横毁我国旗,师生572人愤然离校,谋自办学校。1926年,光华大学创办,云集—批知名学者执教。先生亦毅然进入光华,为中国人自办的大学出力。设历史系后,任系主任兼教授。1951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先生评为—级教授。吕思勉先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桃李遍地芬芳”黄永年、张芝联、周而复、杨宽、唐长孺、钱穆、赵元任等,是经吕思勉先生教授的学生。

  第三篇 博通周赡 著作等身。吕思勉先生“通史的著述”,著有《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二部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四册写于1920年,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本,并作为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吕著中国通史》写于抗战期间,是应高教部大学文科学习中国文化史的要求编写的通史著作。吕思勉先生“撰写断代的中国通史”,为总结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的成果,以个人之力,撰写断代的中国通史。写作期间,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先生以坚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相继完成出版。《先秦史》四十万字;《秦汉史》六十万字;《两晋南北朝史》—百十万字;《隋唐五代史》一百万字以上,总共三百多万字。痛惜《宋辽金元史》《明清史》最后因年老多病未能写完。吕思勉先生“专史及其他著作”,先生对专史探索,涉及民族史、思想史、文学史和制度史等主要有《中国民族史》《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论学集林》《中国制度史》等。

  第四篇 学者才性 史界典范。吕思勉先生“开创通史写作新纪元”,先生治史“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随着时代的前进,先生引用西学新方法,新视角融入中国传统学术。认为“治史的人,对于现代的科学,都不能不略知大概”。“治史学第一要留意的,就是社会学。”先生的自觉吸纳西学与关注社会的进化,扩展了治史理论空间,使他能够超越前人,成为新史学大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发起中国史学界疑古学说和辨伪研究,《古史辨》第七册上、中、下,由吕思勉、童书业合编,本册是古史辨的一个“大结集”。

  “心系国家倡导改革”。 吕思勉先生是富有东方色彩和民族气质的学者。他大半个世纪的教学与著作过程,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先生殚精竭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关心民生,推进改革,一生写了大量倡议社会改革的时论性文章,这些文章或言时弊、或抒民困、或倡革新,它们都触及到了社会的症结。

  “治学的深远影响”。 吕思勉先生的时代,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多在北京,声著国内的学者,都设教于北京著名大学。北大、清华、燕京、浙大等,都曾聘先生前去执教,先生均一一辞谢,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以一个真正的学人气节讲学著述。先生的大部分著作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的不朽名著,影的极为深远,在海外也有翻印本广为流传。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被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历史的铭记”。1957年10月9日,吕思勉先生因抱病撰写《燕石续札》和校阅《隋唐五代史》,因肺气肿与心脏病并发病逝于华东医院,享年74岁。吕思勉公祭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致悼词。同年底,顾颉刚先生倡议整理先生遗稿,由杨宽、唐长孺、汤志钧、吕翼仁、陈向平、胡道静、杨友仁等组成吕思勉遗作整理小组。自此,先生的遗作在学术界、出版界的支持下,均陆续出版。近—个世纪以来,先生的著作不断再版,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观吕思勉生平展后,我在沉思中,今年是先生诞生140周年,逝世67周年,当今如何以实际行动缅怀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大师的读书精神、治学精神、治史精神、奉献中华民族精神等,都具有传承的现实意义。

  (文史语言系 张锁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