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课上,扬华平老师循循善诱,用他那特有的男中音,讲解着《论语》开篇的6句话、三个"不亦",含义深刻。2500年前的孔子,把在现世享受快乐定格在修德的学习上,把人们从追求物质的快感引向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把人生的过程看成是一场旅游,而活的快乐才是人生的意义!
《论语》开篇先讲立志求学的人将面临人生的三种可能性,并指出在三种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正确心态,让立志求学者心理上有所准备。
第一种境遇是“学而时习之”,即学有所成并且有机会得到运用,因而可以发挥才干。“时习之”,就是指学问和才能能够“得其时而用之”,有发挥之时、用武之地。
学有所用,用正所长,这当然是最好的职业状态,因此“不亦说乎”,自然是值得愉悦的事情。
第二种境遇是“有朋自远方来”(朋,是志同道合的人)。“有朋自远方来”,就是你学业有成之后,即便没有用武之地,而有志同道合的人,这种情况,"不亦乐乎"?不也值得欣慰吗?
第三种境遇是“人不知”(知,在认可、了解的基础上得以任用,也即“知用”的意思)。“人不知”,就是既没有从政机会,你的思想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认可。
这种情况,一般人必然懊恼失意。但孔子说,“而不愠”。愠,懊恼、怨恨。当你怀才不遇的时候,并不怨天尤人,才算得上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大致有三个意思。一是从政治地位上说,身份尊贵的人;二是从道德水平上说,道德高尚的人;三是与地位和品德无关,仅指境界比较高,超出常人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里,显然是指境界高于常人的人。
我们再把本章通读一下:才学得到施展的时候,就会对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这叫“济世”;得到社会认同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教化一批人了,叫做“教人”;“人不知”的时候,能做到内心强大,这叫“修己”。
济世、教人、修己,是学有所成之后在三种人生境遇下,发挥不同的社会功用。功用不同,但都能实现人生价值。
无论“济世”还是“教人”,都必须以“修己”为基础,把个人修为提升作为第一要义。
杨华平老师带领我们一同学习《论语》,让我们明白做人要做一个自然、舒适的人,内心一定要遵从自然规律,在真实的环境中要想着其他人的需求;同时也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技能去处理必须自己处理的事情。
(文史语言系 郭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