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远去的孔子
发布时间:2024-09-18    点击:    来源:原创

  新学期开始,《论语》里的人生大智慧班开课了,杨华平老师用了二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了孔子的一生,孔子是以父母亲的“野合”来到人世间,这就比我们常人多了一些苦难的经历。私生子现在来说不算什么,但在上个世纪私生子是被人看不起遭白眼的,更何况还是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在三岁时就离开了父亲,由母亲独自抚养,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孔子的母亲历史上没有更多的记载,但孔子能成为圣人,孔子从小所受母亲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青少年时期,母亲去世认祖归宗,与父亲合葬,就显现出孔子的不一般,远超常人的能力。

  孔子从幼年就开始尝尽人间酸甜苦辣,他所经历这些磨难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孔子来说,早年的磨难便是一笔财富。

  孔子十五志于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向老子学习,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仁”殊途同归“,仁道止善”完美融合。后来孔子离开老子,孔子认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教化,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有礼有节,所以提岀要克己复礼。“为拯救苍生“学而优则仕”,入仕做官,孔子在鲁国做了三年的官。鲁国国君重用孔子,使一个乱糟糟的国家步入正轨,走向繁荣。国家一有好转,国君就开始贪图享乐,孔子就碍事了,辞退了孔子。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得到列国国君的重用。这十四年他遭受到种种险境,饥寒交迫,他自嘲如“丧家犬“,然而这些磨难经历却成就了孔子的思想。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不断实践,不断进取,形成了孔子一整套上至国家,下至黎民百姓,涵盖世间万事万物的孔子思想。神于天,圣于地,今天,孔子虽离我们远去二千五百年,但他的思想不灭永存!“仁义礼智信”

  广植天下,远涉重洋!孔子没有离我们远去,他就活在我们心中!

  (文史语言系 龙其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