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习作>>文章内容
一张老照片的回忆
发布时间:2024-09-11    点击:    来源:原创

  前几天湾里王家村的校大送来了一张经过翻新并且塑封好的老照片,说是志明让他送给我的,我很高兴。

  说起志明,我有印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家乡担任大队书记。志明的老家在我们大队的湾里王家村,他父母亲住在城里,老家只有他的奶奶一个人住,这次他回来是作为城市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他的父亲叫王浩云为人老实,言语不多,小时候就到城里学生意,后来就在城里结婚、居住,娶的妻子是我们大队五廗头生产队的谈小娟,都是本乡本土人。

  志明和她父亲一样忠厚老实,虽有文化但不骄傲,他回老家后与奶奶住在一起,白天和村上的社员一道下田干农田,晚上在家看书学习,几年下来,农活样样会干,人也显得有精神,是村上人公认的好小佬。

  当时校大是生产队会计,后来大队建立了农科场,我们大队打算把他调去当会计,这样湾里王家村生产队的会计叫谁来做呢?我们想到了志明,因为他年纪轻、有文化,会计这业务只要认真学肯定是学得会的,而且他通过几年的劳动锻炼农田活样样会做;再加上他为人老实本份,和群众的相处关系好,由他来担任会计有利条件多。于是带着这些想法我来到湾里村生产队,先来征求生产队长的看法,队长是小国明,为什么叫小国明呢?因为他们村上有二个王国明,同名同姓,而当队长的王国明个头小,所以村上人为显示区别就叫他小国明,后来大家喊习惯了,就一直叫他小国明,他也习惯了,总是笑嘻嘻地答应,一直到他退休,年纪大了,大家还是叫他小国明。小国明个头虽然不高,但人很精神,有干劲、有闯劲,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出来承包小吃店,做油条,烧豆腐汤,直至后来承包开谭野饭店,这是后话,暂且不谈。这次来找小国明是想把校大调到农科场做会计,让志明出来做生产队会计的事征求他的意见,当我把来意与他讲了,他快人快语,表示服从大队的调整方案没意见,还说志明这小佬人不错,本分老实,做农活样样会,又能与社员群众接近交谈,他表示会与志明配合好把生产队的事做好,这样与小国明队长的交换意见成功了,于是我又走访了几位社员群众,当我把情况与他们说了之后,他们连声说:好,好,算你们大队看得清,志明这小佬与他父亲一样、忠厚老实。说话有清头,从不滑头滑脑,让他当会计我们放心。这样队长没意见,群众又放心,看看时机成熟了,我就趁热打铁,在一个晚上我去志明家,他和奶奶见到我去很是高兴,又是让坐又是倒水,那时我们农村喝的都是白开水。有客人来倒一碗白开水算是蛮尊重的了。我先与志明谈谈家常话,问问他几年来在农村生活的感想。最后我把大队的想法告诉他并征求他的意见,开始他委婉地推辞说自己年纪轻,刚来农村没几年,对队里的事不熟悉又不懂会计业务等,说的都是实在话、于是我就鼓励他,把大队对他的信任,小国明队长的说话及社员群众的赞同等都与他交了底,同时要求他在会计业务上虚心向老会计学习,不懂就请教。队里的事多与队长商量,多联系群众,配合队长把队里的事情搞好,把生产队这个“家”当好,他答应了,在以后的几年里,他这个生产队会计做得很不错,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再后来根据国家的政策他上调回城了。

  这次他托校大带给我的这张照片,让我回忆起在大队工作期间关于建造大队办公楼前后的一些事。

  我们大队没有办公室,社员找干部办事都是到家里,大队要开个会碰个头也没地方,只能借社员的家里进行,原本大队也有办公的地方是在王家祠堂,后来让出来办电灌站和双代店了,就是开办保健站也是临时借的社员的房子。

  说起大队开个会碰个头,我们借的是霍家村上的一户叫霍菊林的家里,因为他家地方比较宽敞,而霍菊林夫妇为人又随和,我们到他家开会,他们很高兴,认为是看得起他们,所以去了之后,他们热情地烧了开水灌在热水瓶里放在台上,并放上几只碗,说要喝水你们自己倒 说完他们就出去做他们自己的事了,从不影响我们的开会。说到霍菊林,他不识字,但做得一手好木工活,他帮别人造房屋做家具,不用皮寸量而是用手量,但做出来的活人人夸赞,而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会做“瓦桶”,“瓦桶”就是农民造房子用的本瓦的模具、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请他做“瓦桶”模具回去做本瓦,所以他的名气很大。以至于后来,在我们大队后面后塘河边上的常州第二砖瓦厂索性把他招进厂里做“瓦桶”,这样霍菊林倒成了二砖厂的正式员工了。

  再说到“电灌站”电灌站这个名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甚至现在还有人提到,在我们常州城郊四周都是这样的提法。起初“电灌站”的主要任务是用机器船(洋龙船)抽水灌溉农田,代替人工车水,减轻社员的劳动强度,我们大队的“电灌站”是从后塘河抽水经过“龙头沟”进行农田灌溉,后来农村通电了,“电灌站”又起到了每家每户的抄电表、收电费的功能,同时对各生产队的集体用电进行管理,再有一个功能是帮社员轧米磨面,就是“电灌站”买轧米机帮社员轧米,社员把稻谷挑来“电灌站”帮助轧成米,按斤两收加工费,社员收了麦子晒干后挑到“电灌站”磨成面粉,再后来“电灌站”又买了轧面机,帮社员用面粉轧成面。所以“电灌站”的功能很多:机器抽水灌溉农田,轧米机、磨面机。轧面机。再加上集体用电社员家庭用电的管理等,都是为民服务。一个“电灌站”就占用了大半个王家祠堂,后来又办起了“双代店”所谓双代店就是公社供销社的下伸店,名义上是“代购代销”实际上在我们城郊都是代销,因为我们居住的地方离集镇远,社员要买些实用小商品不方便,而办起了“双代店”基本上一些日用品全了,社员感到很方便。当时没有地方只能把“电灌站”通出去换了一个地方,把“双代店”设在王家祠堂里。

  原来我们大队属武进县西林乡,在1973年10月行政体制调整,把我们大队划归常州市郊区五星乡。到了郊区各方面的条件也随之改善,我们考虑到大队没有办公室,开会也没有固定场所,而“双代店”保健站”的营业环境又差,于是经过商量报请公社批准在常金路马路边上建造办公楼五间,三层挑阳台,1977年夏天造好投入使用,底层一间做保健站,三间做“双代店”,一个楼梯间;二层一间办公室一间图书室,;二间为会议室兼夜校教室;三楼的四间为通间,可作大会议室使用,大队办公楼建造的地方也是常州5路公交车的停靠站,所以这个位置很适中。说起图书室还要多说几句,以前为了丰富社员的业余生活。我们设立了一个流动图书站,就是大队集体购买、农技书籍和文艺书籍,用几个大的纸板箱装好。等到每周一次的夜校上课时,由专人把它挑来供社员借阅、夜校结束后仍在挑回放到电灌站。我记得当时负责图书借阅的是在电灌站工作的一位转复军人,他本人喜欢看书,为人老诚,对人热情,所以他成了义务图书管理员。大队办公楼造好了,在二楼腾出一间来,做几个简单的书架子,把图书整理放好,在夜校上课时进行借阅,夜校一周一次,以前是在谭墅小学里上的夜校,现在自己有了教室就在自己的教室上。学政治,学技术,参加的对象大都是团员青年。

  后来又在大楼底层的楼梯间办起了“肉墩头”,就是我们大队出面向常州市财贸办申请并获得批准,每天去小东门桥食品公司拖回一头杀好了的光猪,由社员凭肉票来购买,这样省得社员要赶到几里外的集镇上买肉了,方便了群众,这也是为群众办的实事,斩肉的人是从生产队排选出来的社员,早上去拿肉,上午斩肉下午仍然下田干农活,我们配备2个人,去拿猪肉的人很辛苦,开始用板车,后来买了三轮车,几十里路程,特别是遇上刮风下雨,冰冻落雪天更辛苦。再后来大队经济发展了,又在大楼的三楼楼梯间办起了广播站,就是经过上级公社同意购买了广播扩音设备,联上了公社原有的每家每户的广播,根据需要,大队在广播站通过扩音设备就可播通知。当然时间上不能多占用,如要多占用一点时间事先一定要向公社广播站征得同意方可,我们还添置了高音喇叭,每个生产队一只,大队有些事可利用高音喇叭传播信息,还可根需要临时把高音喇叭通到田头,在农忙时放些革命歌曲给大家听,振奋群众的劳动干劲,而操作这些设备的是大队厂的电工义务做的。再后来大队购买了电视机,在天气晴朗时每到晚上把电视机放在三楼平顶上,放给社员看,这样也丰富了社员的文化生活。

  所以大队造的办公楼充分利用起来;大队办公室、保健站、双代店、图书室、夜校、肉墩头,广播室都集中在一起。又在马路边上,人流量增加了、人气旺了,也闹热了。以至于后来有的社员把自家田上种的多余的蔬菜也拿来放在大楼门前的马路边上,买给过路人,特别是附近二砖厂的工人家属,真的便利了群众。

  这座办公楼作为谭墅村民委员会被五星乡人民政府在1985年编写乡志时。拍成了照片,收录进了《常州五星乡志》里了。

  新的办公楼造好了,干部群众很高兴,于是在一次大队召开的大队干部,生产队长,会计的会后,在大楼前面拍了这张照片,每人一张留纪念。将近五十年了,志明是个有心,还把老照片翻拍成新的,托人送给我,难为他这么用心,谢谢他的一张照片引起了我对几十年前的往事回忆。

  (文史语言系 王汉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