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年大学欢迎您!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展示、交流>>学员风采>>文章内容
听张老师讲古井
发布时间:2024-07-01    点击:    来源:原创

  常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其古井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常州老年大学文史语言地方史游学团张浩典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常州的古井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井作为人类定居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井的象形字形象地描绘了井身、井台和井栏,体现了古人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用水,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得以实现。常州历史上曾有300多口古井,现存20多口。这些古井见证了常州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市文保单位古井,常州的古井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古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常州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淹城古城内有一口非常有特色的古井 ,淹城竹木井,1990年江苏省考古队在淹城发掘的竹木井,深7米,直径0.8米,是研究古代井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现文慧园竹木井(仿制景观),作为淹城竹木井的仿制景观,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井的风貌,也成为了现代人了解和体验古代井文化的重要场所。

  东南第一丛林天宁禅寺,最近发现了两口分别建于宋开宝、清康熙年间的古井,为古刹增添了更为厚重的古迹。去年四季度,天宁寺在大雄宝殿与玉佛殿之间东西厢房和主干道排水管道整治工程中,施工人员在方丈室西墙外无意中发现了两口弃置古井。

  建有井亭的古井,耗资颇巨,并非普通日用水井,多分布于寺观庙宇之中,如大林寺龙母井、白龙观白龙井和玉皇阁古井。龙母井为清代古井,圆形井栏,且井栏尺寸较大,井上建有四柱方形石质井亭,亭额书“龙母井”三字,两侧竖柱镌刻楹联一副,“井养飞龙神胎天赋,峰移出震圣迹地传”

  还有少数古井在形制上化繁为简,反映出古人因需变通的智慧。清代青龙古井,在石磨盘中央开凿圆孔,盖于井口,兼做井台与井栏。明清时期的长岭井坐落于山涧,井身较浅,仅以平砖砌出井壁,石板铺就的阶梯通向井内,便于汲水与漂洗。

  "千坊万井,斜桥曲水小轩床。"北宋词人贺铸着墨描摹的江南风貌,坊宅鳞次,人丁稠密,井恰是这番繁茂景象的最佳注脚。背井离乡、市井之徒和雨井烟垣等俗语,无不透露出井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青司塘义井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青司塘村53 号南。古井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青石质圆井,井栏圈外径0.8 米,内径0.6米,外壁刻有“ 康熙甲申年仲□ 义井 一念置”。

  一般由井身、井台和井栏构成,井身多以砖石错缝垒砌成筒状井壁,井台为井口处平铺的石板,井台上放置凿石而成的井栏,井栏造型多样,有些还雕纹刻铭。

  走进一条漆黑的备巷,前方只有一丝亮光指引我们前行。穿过窄巷,青果巷恽宅里弄内,一口清代古井恐怕是被用得最"狠"的井了。

  清代胜利巷古井为圆井,井栏四周刻铭"甲寅年置公井",表明此井不属于某一宅户私有,"公井"多是村民共建共享。有时,人稠井少,井不够用,便会在一地开凿数井,井栏挨着井栏,如孟城村双井、尚书码头双井。井和桥作为公共设施,其数量多寡,常被视作古代村镇富庶程度的体现,甚至有些井栏上还镌刻有公议条规、乡规民约。

  常州城西运河北岸的卧龙湾,原有卧龙桥横跨河上,卧龙桥旁有一八角古井,为明代沙世荣所凿,称作"沙氏义井",此井今已湮灭。但清代《武进阳湖合志》存有相关记载,时值旱年,民众饮浊水而染疫,沙世荣捐资开井,以供众饮。

  太平桥地处常州、宜兴间的古驿道,是南北沟通的必经之桥,太平桥逸西北建有驿亭,名为"陶冶亭"。陶冶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亭内有一口水井。南来北往的行人途经太平桥,可在陶冶亭歇脚,并在亭内汲水解渴。当地还流传一段赞语:"古井一眼驿道旁,口渴掬水如琼浆;路边歇脚凉亭坐,心神陶冶永难忘。"

  张家弄古井:徐匡迪的岳父母曾用过这口井,常州第一门户网常州的古井星罗棋布,在天皇堂弄北段的张家弄2号院内,有一口建于民国年间的古井。它隐藏在居民楼间,青石制成的井栏圈和座板,井壁由砖砌成,整个井栏圈大概高30座米。

  古井井栏圈为麻石质,外径0.54米,内径0.35米,高0.42米,呈二节状,现仍使用。该井的井栏圈较为特殊,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部束腰,上部略小,如同葫芦状。古井旁的民居也形制独特,临街一进一高一低,下部用黄石砌筑,拐角处上方有观音兜,极为罕见。

  青果巷内的天井巷,有一口常州目前最古老的井﹣﹣元井,而天井巷也因此得名。元井井栏呈圆形,由大理石制成,据常州方志记载,为元代郡人赵云卿所凿"九井"之一,至今已使用了800多年。一桶刚吊上来的井水,清澈透明,伸手探进水里,一阵沁凉,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文明史的古城,在老常州的大街小巷、深宅大院、寺庙道观等处,当年到处可以看到一口口古井。这些井里的水清澈透明,清凉可口,四季不断。周围的居民都会到这儿取水,或淘米,或洗菜,或洗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老常州的儿女。

  宋代义井"义井"是古井中的特殊一类,是当时士绅乡贤 附近居民出资所造,希望能够造福乡里,因而多数自铭"义井"。明代恽宅义井井栏呈八角形,并有"恽宅义井"四字刻铭,由孟河恽氏家族建造,供全村村民使用。清代青司塘义井井栏呈圆形,表面琢凿痕迹明显,并有一长方形题记框,中间镌刻"义井"二字,两侧刻铭"康熙甲申年仲口""一念置",井旁有百年银杏。不义井井栏为八角形。

  位于新北区孟河镇新西门17号、20号新西门17号前称为春泉井,为圆井,井身有纪年。新西门20号前为六角井。根据《武进孟城乡志》记载,双井是名医丁甘仁于1918年出资所凿,供居民的饮用水。丁甘仁(1865-1926)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乐善好施,捐款修桥铺路,从无吝色。新西门双井为丁甘仁仁爱精神的见证。

  (文史语言系 薛孟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老年教育发展中心(常州老年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钟楼区健身路9号 电话:0519-86809150,0519-86809170 传真:0519-8680917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