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无所事事,觉得有失落之感,来到老年大学报了“走进国学”班,听着魏桂军老师的讲课,收获很多,生活丰富而充实,圆了我对文学爱好的梦。
世人常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不知所然,而不释手。若要深入挖掘我对文学的热爱,我想开始于新华字典吧。
听父母说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是非常艰难的,是贫下中农里的超支户。但生活的压力小孩子是看不见的,我一直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着。父母劳作之余的状况激励着我们的学习。那时候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课外读物,常伴的只有一本《新华字典》和姑妈家的一台收音机。我时常翻看字典,一个字有多种读法,有多种意思,能组成不同的词语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在字典的解读中大致晓得这些文学故事来自哪里。我还记得每到傍晚我们就会坐在收音机旁,听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我对文学的热爱就开始于对这些故事的好奇吧。
我的生活经历很平凡普通。我出生于六十年代,经历过二次高考折磨才上岸,依我的喜欢和性格当然成了文科生。大学毕业后顺利工作,在一个单位就干到了退休。
我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变。因为我有一颗好奇的心,说白了就是有颗八卦的心。我总是想知道历史故事背后的故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的喜怒哀乐和柴米油盐,还有那些在风云变幻时代吹响的号角所留下余音。我读这些,一方面是自己喜欢,一方面是消磨时间。老实说我对文学的热爱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我喜欢易中天是喜欢听他的声音才听他的讲坛,我不喜欢清雍正后的清史,因为我痛恨所有导致中华民族落后世界的败类。再比如孔子,我好奇孔子这个中国文化的核心人物,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司马迁推崇而列入“世家”?这些文化长廊中的文化中心是如何凝聚起来进而形成中国文化的脉膊?
带着好奇心我报名常州老年大学走进国学班。这是我退休首选的第一件事。学习没有大姐们那么投入,因为我想的是用学习忙碌来过渡自己的退休生活的。在魏老师的带领下我也坚持了二年的学习。魏老师从上古神话开讲,引导着我们如何从神话故事中抽丝剥茧获得天地万物给予我们的智慧。有选择性的解读《诗经》,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孔子庄子等时代风云人物的解析,让我们对国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分享,来源于魏老师对国学的不断钻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绝对是读通读懂了中国古代文化。不论我们随便提到哪里,魏老师总能兜住并讲出与众不同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们追逐魏老师继续国学的原因吧。
学习,不断的学习,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文字的世界里,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文史语言系 裴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