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在通常情况下,我一般多写于社会见闻,生活感悟或所思、所见、所想,亦或者命题文章,很少在文章中,描述和提炼关于自己的学习历程,学习方式。因为我始终认为,学习本就是一种生活常态,是开阔眼界,影响和提升精彩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默默坐在电脑前,盯着一早就已点开,尚在静静等待的一如白纸空空如也的Word页面,思绪少有的错综纷乱,相互撕扯的思路,左也不是,右也不行,不知如何着笔才能说好、说透、说准自己的学习之路,理出学习脉络。
最初看到“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的征文主题,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不可否认,学习确实无时不在指导和提升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学习,就目前而言,完全抛开了年少时按部就班的学习:抛开了工作时,为了工作需要而充电式的学习。退休后,真真切切的感觉就像开了挂的放飞自我,快乐学习主打的就是一个随心所欲,自我主导——我学习我做主,我学习我快乐,我学习我愿意。拾遗补缺,广为涉猎,广为博览,即使是“猴子掰苞米”;即使是囫囵吞枣,依然乐此不疲,兴味盎然。恨不能将年轻时因种种不得已的缘故,而未能达成心意的学习上的遗憾,此时都想一一兑现。然而,退休之后的学习,虽然不再枯燥乏味,也不再执拗于不得不学的目的性,但是如何做到学有收获,夯实所学,才能不枉费为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收获幸福,享受快乐?细细想来,我的学习大体可简单由“细、新、笃、舍”四字概括。
细,读书精细化。在长期的学习中,在一段学习的开启,养成了首先必须想清楚目前自己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要点或哪些种类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及其他的需要,一旦方向选择明确,随即开启寻找模式——在互联网、新华书店查找自己感兴趣、想要读的书籍。选购回来后,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即刻翻开扉页,认真阅读内容梗概,犹如珍宝般深吸一口沁人心脾的书香,坐在书桌前,慢慢地一页页,一行行细细品味书中的绝伦妙语,读至精彩处总也是不禁欣然雀跃,感叹自己又将一本好书收入囊中。
新,常读书常新。学习中,我一般不会一本读完就将书丢在一旁,不再理会。而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还会回头再读一遍。或者将读完的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橱里,时不时的再次取出重新翻阅。老书重读,往往会常常反馈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意外惊喜,总会意想不到地从书中再次品味出与往日不同的新意,品味书中的宝藏,领略书的无穷魅力。子曰:温故而知新。果然如此。
笃,笃学好古,虽然,我不能真真的做到笃学好古,但是,热爱国学是从小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心愿,总想有机会能够更深的学习和了解承载了华夏5000年文明史之瑰宝——国学,然而“国学”博大精深,“之乎者也”难懂,更难学,单靠自己想要真正读懂学通国学有难度是肯定的,时间长了也很难坚持。正是凭着对国学执着的热爱,一年多前终于有幸在常州老年大学找到了一扇通往国学之路的大门——国学班,便毫不犹豫的跻身其中如饥似渴的学习。通过一年多的国学班的学习,明显感觉自己的国学知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学习时间越久,越是被一个看似与国学无关的难题,深深困扰着国学班每个学友心头。虽然国学有着华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但是,很多人可能总以为,我们天天守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即不会跑掉,也不会消失,早点或晚点学习无所谓,况且国学的深奥难懂也往往使一部分人打起了退堂鼓。所以由于生源的问题,国学班常常在生存的边缘风雨飘摇,学友们心也常常随着飘忽不定的国学班的存留而担忧不已。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学班的学友虽少,但是留下的都是出于对国学的热爱,以及对国学情有独钟的坚定追随者,真心希望国学班能够心无旁骛的坚持下去。因为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舍,舍旧谋新。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学习不再是学校里学及读书自学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单一性学习方式。网络的发达,各种快餐式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应运而起,层出不穷,为热爱学习的学友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学习手段。在生活中,我也会因为偶尔遇到知识难点,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快速立即解决方法,也会“舍旧谋新”求助网络。但是,在问题解决后,还会在专业和权威的书籍中,查找正确答案。所以在学习中,我更喜欢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和有权威的历史书中查询,虽然会耗费一些精力,但是所取得的答案更加准确,而不会被模棱两可的答案所困扰。快餐式求解只能解决临时性,准确度要求不高的问题。
总之,学习是人生永远绕不过去的追求和永恒的课题!
(文史语言系 丁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