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五角场社区香溢俊园内歌舞缤纷。鹿鸣吟诵社参加天宁区残联“残健共融、携爱同行”活动,吟《诗经》声传雅意、气吐梅兰;诵关爱心心相映、荡气回肠。
我们选吟了《诗经》中两首:《蜉蝣》和《木瓜》。蜉蝣是一种微小的有翅膀的昆虫,寿命极短,朝生暮死,但就在这一天里,它振翅飞舞,展示生命的美丽活力,并交配产卵,繁殖下一代,延续生命。故古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劝慰人们珍惜生命,精彩地活好当下每一天。而《木瓜》表达先贤们的处世风范,不仅礼尚往来,更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旷山叶同学还单独与一位残肢老媪诵读了一篇铿锵诗文,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诉说身残志坚、融合时代,要把知识、才能奉献给家人、社会和国家,真诚昂扬的语言,深深地感动了现场每一个人。
吟诵,是为往圣继绝学!是把 “吟诵”这历史文化现象,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来传承;是尽可能保留其固有风韵,使“吟诵”后继有人,以保这支文脉延续不断,守住历代祖辈以高度聪慧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这片精神家园。
我们都热爱传统诗词,用吟诵,它比文字更贴近心跳和呼息。可惜当下,诗越来越只剩下阅读性,只有视觉、缺乏乐感。比如瑰宝《诗经》,如不吟不诵,就只是“经”,不再是“诗”了,就只有躯体,没有了温度。就象百啭黄鹂鸟被割了喉管,尽管还在努力展翅飞扑,但却痛到令人扼腕叹息。吟诵,能使我们更完整地拥抱历史和聆听古人,对华夏文脉回忆和坚持。既穿越千年,又感受今天的自己,抒情达意中,体会和享受一种宁谧、纯洁、高雅的感觉,用我们心声,诵出你气象万千的灵魂;用我们余热,延续你已三千年的生命。
金乌西堕、倦鸟归林,沐一身余晖、带几分疲惫,我们和残联朋友们依依惜别,回望“残健共融、携爱同行”火红横幅,它正与晚霞共辉。
(文史语言系 蒋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