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大学语文班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吴琦松老师今天讲的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首先,吴老师风趣地介绍了张岱的生平:浙江山阴人,少为纨绔子弟,前半生在奢靡繁华中度过。随着明王朝国势的衰弱,张岱流离失所,好景不再。此文是对一段往事的追忆。
吴老师脸色微红,精神饱满,神彩奕奕,耳朵里塞着耳机,耳机线顺着肩膀垂下来。手里拿着教鞭,教鞭指在黑板投影上,抑扬顿挫地念道: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为了让我们能深入作者的内心,对作者的情感有更全面的理解,吴老师又引出张岱的《明圣二湖》内的独特观点:将鉴湖比作大家闺秀,令人钦敬而不可亲近。湘湖比作待字未嫁的处女,羞涩而又腼腆。西湖比作曲中名妓,声色俱丽,倚门卖俏,人人可得而轻慢之。故春夏(盛年)则热闹,秋冬(色衰)则冷落。并以此作为铺垫,把其他文人对西湖的赞美之词比作文人之狎妓。而作者张岱在“雨雪寂寥”时赏湖,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情趣境界。
全文共 157 个字,通过对逐字逐句的品味,使我们了解到作者的独到的视野和精妙的描述手法。“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介”,“人两三粒”准确生动地描绘了皑皑白雪中西湖的独特魅力,非前人可比。
及到亭上后,发现两人铺毡对坐,有童子煮酒,二人大喜,把作者拉去强饮三大杯。此处的“强饮”二字似乎点明,作者心有介蒂,本欲独享的西湖雪夜美景,竟被人分享了。
然而,仔细研读,发现并非如此。下船后,通过舟子的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把两个金陵人引为知己和同道。只是因为朝代交叠,时局风云难测,人人只求自保,不便深交。更有“问其姓氏,答金陵人,客此”的答非所问作为佐证,说明当时人人谨小慎微,如临渊旅冰的险恶政治环境。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快要结束了。吴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痴”字,转过头来,一改平时的严肃,笑嘻嘻地说道:常州人骂人“痴”,习惯用一个婉转隐讳地说法…。接着就去数“痴”字的笔画,结果是十三画。“十三点”,吴老师笑得满面红光,俏皮地说道。
同学们大多是常州人,自然心领神会,一时左顾右盼,互相对视,会心地笑着。我是外地人,听到这一新奇的说法,也笑了起来。真是妙不可言吶,我兴奋得差不多要失态了。
这个学期最后的一节课在笑声中结束。笑声过后,淡淡的离愁悄然地飘来,在教室里游荡。同学们互道珍重,一遍又一遍,久久不愿离去。
以此献给辛苦了一年的老师们!
(文史语言系 龚运红)